丘鹤俦(1880年—1942年),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广东音乐奠基人之一。擅长扬琴,二弦、唢呐、高胡等。
1880年,丘鹤俦出生于台山县那泰乡那吕村,乳名阿英,村里人都叫他“靓仔英”。当时正值清朝末年,封建迷信盛行,地方各种斋祭较多,而这些竟然成为了丘鹤俦后来学习音乐的最早启蒙。丘鹤俦自幼酷爱音乐,由于天资聪颖,记忆力很好,几岁时,“南巫”(僧)“师姑”(尼)的斋祭唱曲,只听过两三次即能熟记仿效,能弹会唱,被乡人誉为“神童”。稍长便开始能为“南巫”、“师姑”的斋祭作伴奏了。
1889年,那吕村从附近的广滇乡乐家村聘来一位“八音”师傅胡德高负责组织“八音班”(锣鼓柜)。从此,他又常到村里的祠堂里去听“八音”。不久,丘鹤俦被胡德高收为徒,教授其乐器。丘鹤俦13岁就被八音班吸收,成为最年轻的唢呐吹奏员。其间,他还刻苦攻习扬琴等乐器,练成系统的扬琴左竹演奏法。几年之间,丘鹤俦在胡德高的耳提面命下,对各种乐器、曲牌以及民间音乐理论知识,都学有所成,成为当时民间乐队中引人注目的少年唢呐吹奏手。
1894年,15岁的丘鹤俦为生计远涉南洋,约20岁回香港定居,最初在私营电话公司任职员,后来自己经营一间出售文具、乐器的小店,在营业之余,也收徒授艺,创办起音乐私塾,并逐渐变成以此为生的主要职业。在教学过程中,他采用图解的方法,介绍各种乐器的性能、演奏入门、指法等,并注意中(工尺谱)西(简谱)乐谱的对照,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员们的欢迎。丘鹤俦从事广东民间音乐教学的同时,还深入民间,访问、搜集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广东流行的古调、民间乐曲和粤曲、粤剧的“过场曲”、“谱子”、“小曲”、“大调”、“小调”等,并先后编辑出版了《弦歌必读》、《琴学精华》、《国乐新声》、《琴学新编》等书刊多种。这些曲集问世后,远销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传播粤乐、粤曲做了积极推动的工作。在教学、研究之余,丘鹤俦还潜心于广东音乐的创作 [1] 。
1930年,丘鹤俦与吕文成、杨丽珍等在台城太平戏院演出。随后,丘鹤俦一行还到端芬大同戏院公演。
1932年,由于父亲病逝,丘鹤俦回乡治丧,在乡居留了较长时间。期间因推托不了乡人请其表演的苦苦要求,遂于家乡大同市新生活茶居和端芬前积厚小学(现那泰学校)分别献演了一个多小时的音乐节目。他还分别用小提琴、高胡演奏了《鸟投林》等曲子。他巧妙地运用婉转的回音和上下行的快速迂回滑音,模仿了各种雀鸟的啼叫,逼真动听。
1934年间,丘鹤俦专程赴美国纽约等地巡回演出。在演出中,他用扬琴、唢呐、三弦等乐器演奏。
1941年,日寇侵华期间,由于时局动乱,生活艰苦,加上爱子被日军飞机炸死,令丘鹤俦深受打击,听觉日衰,忧郁成疾,于1942年病逝于香港,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