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一是著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民间乐团团长。1990年6月3日在广州逝世。
民国4年(1915)随父母居广州,民国14年就读于广州宏英中学。学校里有一位英语教师,课余经常辅导学生演奏音乐。刘天一也随师学习拉椰胡。中学毕业后,他经常参加业余音乐社的活动,在家中亦努力自学粤曲板式以及有关演奏的书籍,如《弦歌必读》等。这段时间的勤学苦练,为他后来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民国19年开始在广州市“知行琴行”任音乐教员。业余参加广播电台演出,音乐节目取义于“天得一以正,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物得一以精”,故改艺名为刘天一。民国20年参加广州市著名的业余音乐社“素社”当高胡演奏员。民国22年在第十九路军总司令部军乐队任中乐教员。同年,与旅居广州的俄国著名钢琴家夏里柯教授合作,刘天一高胡独奏,夏里柯教授钢琴伴奏,在广州青年会音乐厅演出广东音乐名曲《旱天雷》《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刘天一首创高胡(民间乐器)与钢琴(西洋乐器)演奏的结合,富有新意,颇受观众的欢迎。这期间他的高胡技巧日趋成熟,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已达到了专业音乐名家水准。
民国24年(1935),刘天一往日本东方学校攻读乐理,民国27年回国。不久,广州沦陷,举家迁往澳门。为了谋生,他在酒店当职员。此后过了10年动荡、颠沛的生活,无法从事正常的音乐活动。民国35年参加组建今雨社,常与吕文成、尹自重等广东音乐家合演于穗、港、澳。民国35年底他辗转到了香港,当时香港很少人会演奏古筝,刘天一即开始弹古筝。1950年,他演奏古筝为电影故事片《家》《春》《秋》《绝代佳人》等配音。他还用古筝独奏《蕉窗夜雨》《塞上吟》,古筝洞箫合奏《流水行云》,古筝、椰胡合奏《鸟惊喧》等广东名曲,录制了唱片。
1954年回广州,在广东音乐研究组工作,任高胡领奏和古筝独奏员。1955年,随华南歌舞团音乐小组赴旅顺大连演出,慰问苏联红军。1956年参加“广东省音乐界代表团”赴北京为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古筝曲《纺织忙》。同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随广东民间乐团赴苏联、匈牙利等国巡回演出,被誉为天才音乐家。1961年任广东音乐曲艺团副团长。60年代,先后随广东音乐曲艺团去澳门演出,随中国艺术家表演团到日本、香港演出。198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广东音乐团团长兼独奏演员。
刘天一专心研究音乐,刻意创新,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高胡演奏曲目《鸟投林》,1930年前是用“口斗子”模仿鸟声的,刘天一感到不满意而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他取消口斗子当鸟声,用高胡的高音区,运用轻重缓急的引法,配合恰如其分的滑音发出鸟叫声,效果更为逼真。为把鸟声拉得更委婉动人,每天一早就到郊区的树林、公园或买卖鸟类的场所聆听鸟语,最后还把《鸟投林》改为高胡独奏曲。
他演奏的第一首高胡独奏曲是林韵创作的《春到田间》。为了表达出田园美景,他吸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扩展了高胡传统演奏的常用音域,从三四个把位发展到五六个把位,创造了华彩乐段,连续三个八度以上大跳和碎弓向上滑等演奏方法,创造性地提高了高胡的技巧,使乐曲的感情表现得轻快流畅,洒脱,美丽,受到听众的欢迎。这是广东音乐史中首创的高胡独奏曲。1957年初,刘天一创作和演奏了《鱼游春水》,他运用一弓演奏七连音和八连音快速琶音的方法,独创了在高胡第二把位拉出透明清亮的自然原音。为了拉好这段原音,他花了半年的时间,使高胡技巧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刘创作的乐曲还有高胡齐奏曲《花市迎春》,高胡独弦曲《怀念》,锁呐领奏曲《放烟花》。他善于吸取他人之长,荟萃群芳,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