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

由 碍与暧 于 2022-02-24 整理
施光南简介(葫芦丝)作曲家大师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5月2日),男,汉族,中共党员,祖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被称为“时代歌手”,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音乐家。

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出生 ,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获奖作品有:《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朱逢博首唱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1990年5月2日逝世,享年49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施光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

施光南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创作实践中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相统一,为人民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坚持把爱国作为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为人民书写创作,讴歌改革开放,谱写时代赞歌,被誉为“时代的歌手”。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引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奋发进取。

相似艺术家

卞舸,中国青年笛子演奏员、笛箫教师、音乐创作人。擅长笛、箫、埙、陶笛、葫芦丝、巴乌等吹奏类乐器。
阅读全文 >>
冯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考官;四川省葫芦丝研究会会长;师从著名葫芦丝艺术家李春华先生。
阅读全文 >>
西丽罕乐,青年葫芦丝演奏家,西双版纳葫芦丝巴乌协会副会长。
阅读全文 >>
何源,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作曲家,音乐制作人。
阅读全文 >>
丁晓逵 ,中央民族乐团青年吹管乐演奏家,擅长演奏笛、箫、埙、排箫、巴乌、葫芦丝等多种民族吹管乐器。
阅读全文 >>

涉及乐器

葫芦丝(拼音:hú lu sī),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涉及作品集

沈梦溪 - 26次浏览
天井 - 53次浏览

涉及资讯

由 碍与暧 于 2024-03-11 整理
在南方沿海地区,由于全年湿度较高且气温变化较为明显,葫芦丝这类木质和竹制吹管乐器的保养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针对南方沿海地区气候特点提出的葫芦丝保养建议与具体措施。
阅读全文 >>
由 氯化钠 于 2024-03-11 整理
随着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不断交融,葫芦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出现了新型多功能葫芦丝。这种新型葫芦丝不仅保留了传统葫芦丝婉转动听的音色和浓厚的民族风情,还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多项实用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演奏体验和教学效率。
阅读全文 >>
由 风月呢喃 于 2024-03-11 整理
葫芦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吹管乐器,其音色优美、深情且富有诗意,一直以来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赋予了葫芦丝如此醉人的音色呢?
阅读全文 >>
由 阿蘅 于 2024-03-11 整理
葫芦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吹管乐器的典型代表,其音色悠扬悦耳,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在探讨葫芦丝的魅力时,其丰富的调式体系尤为值得关注。葫芦丝的调性多样化,使得它能演绎出各种风格迥异、情感丰富的乐曲。
阅读全文 >>
由 辞惘 于 2024-03-11 整理
在葫芦丝演奏的各种技巧中,波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为葫芦丝音乐赋予了生动活泼、婉转悠扬的独特韵味。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