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仁,1945年生,成都人。1964年拜师著名四川竹琴艺人杨庆文,国家二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川竹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光看外表,很难想象他是一名传统曲艺人。“四川竹琴不容易被人接受,又偏偏遇到我这么喜欢,哪想到一爱就爱了一辈子,搞了一辈子!哈哈哈哈。”谈话间,谢惠仁脸上写满骄傲与自信。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四川竹琴最初起源于唐朝,作为宫廷音乐的伴奏乐器进行伴奏表演,有2000年的历史了。”
唐代道教大兴,竹琴已是游方道士们沿街传道、劝善和布施的必备之物。因道人手持竹简板、竹筒传道,故得名“道筒”或“道琴(道情)”,意为“道破世间人情”。道教人物“八仙”中,张果老怀中所抱的法器就是道琴。在民间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这种依据道曲曲牌,即兴填词的讲唱艺术——道情,便随着道教传遍全国。随后,民间说唱艺人由此诞生了。
民国初期,“道情”传到四川境内,被民间艺人叫为“竹筒”“哧嗙嗙”“道筒”“竹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为“四川竹琴”。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1964年3月3日,谢惠仁正式拜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为师。“我为什么喜欢古老的竹琴呢?因为我跟它有缘。”1949年前,谢惠仁的父亲拥有一间金银首饰店,“有一天,我师傅带着师兄从门口过,不小心打碎了店里的玻璃宝笼柜,当时母亲喊赔偿,但父亲也是穷苦人出身,说不用,师傅特别感激。”
到了1964年,谢惠仁家道中落,“我们一家人困苦时,就遇到了我的老师,他正好想为四川竹琴找一个传承人,恰恰我也很喜欢竹琴,我们两个一拍即合。所以我与竹琴的缘分,一爱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