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伦祖父杨瑞岩,曾任北洋水师萨冰所属海沂舰大副。父杨柏斋早年在上海当过教师,通晓音律。杨新伦在广肇义学读书期间,与后来成为广东音乐鼻祖的吕文成同窗,这对杨新伦毕生的古琴艺术生涯带来一定的影响。
杨新伦在上海出生,自幼习武,杨新伦是著名的古琴家,又是著名的武术家。曾先后在上海精武体育会(霍元甲创办)、广东昆维女子师范学校、江苏振江闽城中学等地担任武术教师。他与武术名家霍东阁同在精武会当会员并彼此切磋过拳艺。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新伦在精武会聆听了古琴名家吴纯白的演奏,其清音隽味,使杨新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8年,杨新伦在广州文德路清秘阁购得古琴一张,回家装弦调试,觉得不同凡响,十分高兴,即拜王绍祯为师。王绍祯是广西人,号称立渔峰人。杨新伦向王绍祯老师学习了《仙翁操》及入门基础练习,后又通过王绍祯结识了卢家炳、陈淑举、容心言、谈少抚等古琴界有影响的人物,并拜卢家炳为师,向卢家炳学习了《渔樵问答》等曲。后由于卢家炳举家迁港,通过卢的介绍,杨新伦找到岭南古琴正宗传人郑健侯,并拜郑为师达20年之久,于抗日战争时期失散,听说郑健侯后来去了香港。
杨新伦向郑健侯学习了岭南派古琴经典名曲《碧涧流泉》《玉树临风》《怀古》《鸥鹭忘机》《乌夜啼》等。在当今岭南琴人的努力下,这些经典名曲将继往开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杨新伦青年时代曾在振江中学、广东昆维女子高中等校任武术教师,后又辗转在广东、上海、天津、沈阳等地从事保险工作,直到1953年回到广州,加入广东文史研究馆工作,才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漂泊,专下心来,从事岭南古琴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了感谢国家,他拿出二十多张名贵的古琴献给国家,其中有著名岭南画派创始人居廉收藏过的名琴“啸月”(现存上海博物馆)。这个时期以来,杨被吸收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接受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的委托,联络了幸存的老琴家招鉴芬、周桂菁、孙暮唐(孙乐宜之父,孙乐宜曾任广州市市长)等人,时时聚集在一起切磋琴艺。
1959年,杨新伦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代会”,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0年9月,杨新伦受聘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古琴专业,授徒专业学生谢导秀、关庆耀及选修学生杨始德、梁兆荣等,为岭南古琴播下种子。1962年广州举行的首届羊城音乐会,杨新伦率领学生谢导秀、关庆耀参加了演出,一曲齐奏“渔樵问答”获得了成功,岭南古琴首次登上大雅之堂。1963年,杨新伦先生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古琴曲打谱会议。
“文革”中,多少名贵古琴被摔烂或葬身火海。杨新伦为保护好珍藏多年的名贵古琴和资料,作了不懈的努力,使之在十年动乱中丝毫无损。“文革”后,杨新伦召集学生一道,共商重振岭南古琴大计。此时,著名古琴家李祥霆随同中国歌舞团来广州演出,一时在广州掀起了“古琴热”。曾跟随杨新伦老师学习拳术的袁建城、罗巧灵、区君虹、钟锦章等也兼学起古琴来了。后加上莫尚德先生、莫仲予先生、麦汉兴先生及原来文史夜校的李春婵、朱丽冰、万美霞等人,使沉睡多年的岭南古琴重新振作起来。
在广东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在杨新伦先生的努力下,1980年10月24日成立了广东古琴研究会,杨新伦亲任会长,莫尚德任副会长。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岭南古琴进入新的时代。
1990年2月1日,正值大年初六,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逝世,终年92岁。每年清明时节,杨新伦弟子徒孙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风雨无阻前往远郊杨新伦墓地拜祭。杨新伦生前为岭南古琴的继承和发展奋斗终生的精神勉励着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