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佑,河北乐亭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民族管乐演奏家。1959 年入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独奏员;1963起,在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奏演员。2003年以来,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0岁习笛,执着认真,勤学苦练,终有所成。参加了专业文艺队伍之后,更加认真刻苦,每天练习时间长达12小时之多,由此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成为一名优秀的独奏演奏员,能演奏※竹笛、长笛、※萧、※葫芦丝、※巴乌、※朝鲜横笛、朝鲜筒萧、朝鲜短萧、日本尺八、塔吉克鹰笛、※景颇族巴扎(英国风笛)、吐良、※独弦琴、※口笛、埙、※五尺(改良大竹笛5市尺长,故叫“五尺”)等多种民族乐器,(带※号的乐器为独奏乐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艺五十多年来,随着演出团体走边关,下基层,无论是边防哨所还是海岛医院,哪里有战士,哪里有群众,就把演出送到哪里。哪怕只有一个战士,也要为我们的战士服务。战士和群众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场演出下来,就有战士和群众围着他想学习乐器,而于天佑总是来者不拒,只要有人愿意学,都不厌其烦的讲解、传授演奏技巧......被战士和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艺术家”。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1975年,于天佑就率先在全国对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进行改革,设计并制作出了双主音管的六管葫芦丝,从而结束了葫芦丝只能演奏八度音之内乐曲的历史。随后他又在改革后的“葫芦丝”的基础上进行加键改革,创造出了“加键17度六管全音葫芦丝”。
在民族管乐器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又激励他进行新的改革,1977年,于天佑又参与了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领导的改革制作“加键巴乌”的研究工作,再次取得成功。还第一个为上述两件改良乐器创作独奏曲:《金色的孔雀》(傣族乐曲)、《在草原上》(蒙古族乐曲)并亲自演奏,受到文化部赞赏,从此获得“中国巴乌、葫芦丝大王”的美誉。
他还在繁忙的演出、研究之余,深入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体验生活达17次之多,创作并改编了一系列民族管乐独奏曲,代表作品有:《湖上春光》、《金色的孔雀》、《在草原上》、《圭山之夜》、《阿佤新歌》等。其中《湖上春光》、《金色的孔雀》两首乐曲是“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 巴乌、葫芦丝最高级别的乐曲。几十年来,所演奏的独奏乐曲全部由自己编写,并由各级电台、电视台、唱片社录制成广播节目或唱片。
由于他在民族管乐界的地位和影响,80年代初期在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职时,就被文化部授予著名“民族管乐演奏家”的荣誉称号。
为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 从1963年起至1986年间,他先后出访美国、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加拿大、巴拿马、马尔吉斯、乌兹别克、日本等国家,足迹遍及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者,为推介民族音乐、在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做了长期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
凌晨5点39分(7月9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天佑老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