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格格,自1997年起在国内外大力提倡及推广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巧妙的把竹笛,洞萧,弯管笛,葫芦丝,西藏竖笛,巴乌,尺八,排萧,口笛,埙,篪等乐器融汇表现于现代音乐当中,美丽的形象与高超演奏的完美结合深受观众喜爱,被海内外乐迷誉为“民族时尚音乐的代言人”“东方神笛”“新音乐的偶像”。
曾格格,原名曾昭斌,1969年5月4日出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中国德力西集团的形象代言人。中国敦煌艺术剧院特邀艺术家。中国巴乌葫芦丝学会副会长,中国埙学会副会长,曾任第一、二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决赛评委。曾获得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第八届中国金唱片奖、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曾在世界多个著名艺术殿堂传播中国音乐,并举行过18场个人专场音乐会。
6岁起随父习笛,后师从何维青教授。
10岁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马宝山教授。
1987年赴内蒙古参加中国艺术节,她精彩的表演获得好评,被誉为“小神笛”。大学期间师从著名笛子大师赵松庭教授、王铁锤先生、张维良教授。
1993年把失传千年的玉笛、玉箫搬上舞台,演奏著名的敦煌千年古曲《伊州》《箫韵》。被海内外观众爱称为“千年玉笛第一人”“玉笛圣手”。
2001年1月23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天上人间》。向人们展示了民族器乐与现代音乐最新结合的开始。向全球的华人展示了民族音乐的创新。使“新民乐”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认知。
200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班。作为华人世界的优秀笛箫演奏家,曾格格的艺术足迹踏遍世界各地。
2008年与丈夫冯晓泉被奥组委选为奥运福娃海外宣传形象大使,制作了一套极具特色的福娃埙,并被奥组委永久保存,并且二人一起前赴英超联赛表演曲目《喜洋洋》
如果曾格格的名字让你想起电视剧,那并不奇怪。曾格格本就是满族人,祖上属正黄旗。而且,曾格格确实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故事一。曾格格小时候并不喜欢练吹笛子,尤其是吹一会儿笛子之后,就会感到头晕。但一生酷爱笛箫的父亲常会把她关在屋里“强制练习”。一天,终于有机会在外面逍遥的小女孩玩儿到天黑了才回家。焦急的父亲气得抄起一样东西半吓唬似的就打,小女孩本能地用手捂住屁股。结果,东西打到了手指上。“那种钻心的疼我至今都记得。可我哭着哭着就笑了。你问我为什么?老爸也奇怪是怎么回事。我看着肿起的手指说:一星期都不用练笛子了!”
故事二。10岁那年,曾格格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天中午,这个安静的一年级女生正在教室里写作业,突然一前一后冲进来两个二年级男生。后面的男生端着滋水枪一路追杀,狂扫狂射之后,小女孩儿的书本上已是“弹痕累累”。不甘示弱的女生找到老师那里告了恶状。多年以后,冯晓泉还对贤妻当初的告状行为“耿耿于怀”。“我最初对他的印象并不太好。他调皮,但功课好,总是当三好学生。而老师们都不知道很多使坏的主意都是他想出来的。”
事实上,曾格格在演奏的风格上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传统的“丁”字站步,到融入歌舞等多种音乐元素的新民乐形式,曾格格说,她最初是得益于1993年应敦煌艺术剧院邀请参演“敦煌鼓乐”。那是第一次把千年玉笛、玉箫搬上舞台,她从中领悟了眼神和肢体语言在音乐表达中的独特作用。
无论是孩提时对笛子的“逃避”,还是中学时对冯晓泉最初的“敌意”,曾格格后来的转变都可以归结为是“魅力”使然。前者是音乐与声音的魅力,后者是人格与才华的魅力。精通笛、箫、埙、笙等众多吹奏乐器的曾格格说,她最喜欢排箫的那种极富性感的音色。在冯晓泉和曾格格合作的专辑《天上人间》里,你能发现兼糅并蓄的音乐元素,能领略到更富有节奏、更具有开放和互动性民乐形式和其中洋溢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