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积(拼音:cháng jī),别称双管,苗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扁牙等苗族聚居地区。
箫(拼音:xiāo),分为洞箫和琴箫,“箫”字源排箫,唐代至现代专指竖吹之箫。又因为箫管开孔,与没有开孔的排箫相异,故名“洞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
管子(拼音:guǎn zi)一种吹管乐器。在中国古代称为"筚篥"或"芦管"。其构造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
板胡(拼音:bǎn hú)是拉弦乐器的一种,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音色高昂、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是北方戏曲、说唱的主要伴奏乐器。
火不思(拼音:huǒ bù sī)是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木叶(拼音:mù yè)我国古代许多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是苗家富有古风色彩的天然乐器,吹木叶,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波列(拼音:bō liè)是壮族双簧气鸣乐器。壮语又称比列、别列。壮语“波”、“比”、“别” 皆为吹,“列”为管,即吹管之意。汉族称壮族唢呐。是历史较悠久的民间乐器,经过改革,音色优美、音域扩展,已成为优良的独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宁明、 凭祥和南宁等地。
竹琴(道琴))(拼音:zhú qín) 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
擂琴(拼音:Léi qín)又名"雷胡",传统拉弦乐器。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出现的一种乐器。
伽倻琴(拼音:Jiā Yē Qín)从朝鲜三国时代流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筝制成,外形和古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 伽倻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
库洛(拼音:kù luò),又称多、道儿,僳僳族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
阿乌(拼音:ā wū),又称布里拉,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昆明市近郊官渡区彝族撒马支系和子君人中。
柷(拼音:zhù)是中国汉代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的打击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属于“八音”中的“木”。用于宫廷雅乐,击响时表示乐曲开始。
彝族四弦(拼音:yí zú sì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石屏、弥勒,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和路南彝族自治县等地。
口笛(拼音:kǒu dí),竹乐器,1971年,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发明创造了口笛,适用于独奏、重奏、伴奏。
箜篌(拼音:kōnghóu)箜篌(又称空侯或坎侯)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产生于汉代,但从十四世纪后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
萨巴依(拼音:Sà bā yī)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常用于歌舞伴奏,它既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又是男舞者的道具。在民间,萨巴依多数为演唱《麦昔列普》伴奏,增添热烈气氛。
苗笛(拼音:miáo dí),苗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桂北苗族聚居地区。
萨它尔(拼音:sà tā ěr)是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流传在南疆喀什一带,后传至北疆和东疆,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称塞他尔。
长号(拼音:Ludi),又称长鸣、铜角、招军、马吹,喇叭等。是瑶、壮、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维吾尔、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瑶语称当嘹。彝语称大巴拉。布依语称莽列。维吾 尔语称卡奈依。汉族称大号、长尖、喇叭、尖子号等。流行于中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最为盛行。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