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拼音:Hú Jiā),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
焦尾琴(拼音:Jiāo wěi qín),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
长积(拼音:cháng jī),别称双管,苗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扁牙等苗族聚居地区。
三弦琴,共张三根弦,故名“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亦传入琉球、日本等地。在昆曲、淮海戏、大弦子戏等戏曲与单弦、大鼓、三弦书等曲艺中为主奏乐器。
巴乌(拼音:bā wū),别名把乌、各比、拜、比鲁、乌勒,竹管铜簧乐器,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
小鼓(拼音:xiǎo gǔ)是壮、侗、彝、土家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省区。小鼓多用于民间,过年时使用。基本与大鼓相同,只是鼓皮为羊皮, 且不敲的一面绷有多条响弦; 鼓棰使用两条硬木棰, 棰头较小,且不包任何外物。
艾捷克(拼音:jié kè)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维吾尔族民间。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
铃鼓(拼音:líng gǔ)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单面蒙皮,有大、中、小三种。用于歌舞或器乐合奏。铃鼓又称“手鼓”,无论在民间舞蹈或乐队伴奏中,铃鼓都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节奏打击乐器,可用作伴奏、伴舞和伴歌,节奏自由,任凭演奏者即兴发挥。
布巴(拼音:Mangtong),藏语称工东,汉族称大头号、布布号。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当卡寺和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黑经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中。
锣(拼音:luo)是一种传统打击乐器,由于是用铜制成,因此又称铜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锣。木锣,皮锣,筛锣,土锣,锣都是用铜等冶炼而成的。
筑(拼音:Zhù),是中国最早的击弦乐器,自战国至隋唐广泛流行,宋代以后失传。筑在战国时期便已广泛流行。时有名家高渐离,曾击筑为行刺秦王的荆轲送行。
尺八(拼音:Chǐ bā),古代中国传统乐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竹制,内涂朱砂拌大漆填充(地)外切口,当今为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出空灵、恬静的意境。
弹布尔(拼音:tán bù ěr),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域宽广,音色清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赛依吐尔(拼音:sài yī tǔ ěr),是塔吉克族富有特色的弹拨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其邻近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
布哉(拼音:Bù zāi),又称布、布简、钹起,是藏族、门巴族互击体鸣乐器。汉族称大铜钹。流行于西藏、 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布哉常与嘉令、神鼓、筒钦等乐器一起演奏。
咪咪(拼音:mī mī),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汉等族的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临夏、武都、甘南和青海省。
檀板(拼音:tán bǎn),简称板又称拍板,是一种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以木板相互敲击以发出声响,通常由三片木片或两片竹片构成,各种音乐与戏剧的板差异极大。
狍哨(拼音:ní wa wū),别称桦皮哨、皮卡兰,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边棱气鸣乐器,使用桦树皮制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等地。
口笛(拼音:kǒu dí),竹乐器,1971年,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发明创造了口笛,适用于独奏、重奏、伴奏。
萨巴依(拼音:Sà bā yī)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常用于歌舞伴奏,它既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又是男舞者的道具。在民间,萨巴依多数为演唱《麦昔列普》伴奏,增添热烈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