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棍琴(拼音:mu gun qin),高山族敲击体鸣乐器,阿美部族称阔康。流行于台湾省中部地区。
长鼓(拼音:cháng gǔ)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朝鲜族长鼓,另一种是瑶族长鼓,还有一种是福州狼串。朝鲜长鼓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又名伏鼓。 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福州狼串,也称为福州长鼓,是福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多用于福建民间音乐。
五弦琵琶(拼音wǔ xián pí pá)是我国古代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五弦琵琶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短箫(拼音:duǎn xiāo),朝鲜族竖吹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
鼻箫(拼音:bí xiāo),别称虽劳、屯卡、圆哈,是海南岛黎族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
苗族唢呐(拼音:miáo zú suǒ nà)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花垣、凤凰等县苗族地区。
喀什热瓦普(拼音:kā shí rè wǎ pǔ),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这种热瓦普,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最适于独奏,也可参加乐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阔朔克(拼音:Kuò shuò kè)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民间打击乐器。汉族称木构或乐构。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一带。
汉小筝是一款由南京艺术学院古筝硕士研究生毕业史健先生和敦煌大师傅高徒共同研发制造一款方便携带,精巧可爱,音色优美的小型古筝乐器。
低音嘟噜(拼音:dī yīn dū lū),别名簇、大洞箫,黎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
五月箫(拼音:wǔ yuè xiāo),瑶族支系排瑶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彝族中三弦(拼音:yí zú zhōng sān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
卡龙琴(拼音:kǎ nóng qín)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弹弦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
笔管(拼音:bǐ guǎn),别称勒拱,布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环江等地。
奚琴(拼音:xī qín)又称二胡,始于唐代。奚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叮咚(拼音:Dingdong)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在黎族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打叮咚,并把它看作自己心爱的乐器,还编了许多叮咚民歌,每逢过年过节或集会庆祝就会一边演奏、一边歌唱。
铜鼓(拼音:tóng gǔ)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它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
牛腿琴(拼音:niú tuǐ qín)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黔、桂、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
朝尔(拼音:cháo ěr)又称抄兀。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地。
决列(拼音:jué liè)僳僳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等地。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