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白族唢呐资讯

当你步入洱海之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无论你漫步于茈碧湖畔,或是进入炼铁乡高山绿林、深箐溪边和白族农家小院,都会时不时听到阵阵雄壮有力,高亢嘹亮,委婉动人的白族唢呐声,时而像高山流水,时而似百鸟争鸣,十分吸引人。 在洱源,唢呐是婚丧嫁娶、社火集会、农事活动、文艺汇演等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喜事白事,都要请上一伙唢呐师傅吹打助兴。一曲唢呐吹奏起来,地动山摇,峡谷回音,吹得劲足气壮,听得人们荡气回肠,增添了几分热闹。 唢呐是洱源白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乐器,早在明末清初,古老的“吹吹腔”戏就在洱源山山岭岭、村村寨寨盛行了起来,白族人们逢年过节都要搭台唱戏,以唢呐为主的吹打艺人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后来,茈碧湖镇松鹤村有个叫毛凤银的唢呐师傅技艺最精,他带领的徒弟吹奏唢呐技超群芳,音乐纯正,韵味浓郁,调门齐全,堪称民间唢呐大师。再后来,随着各级政...
阅读全文 >>
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而其中乐器结构和演奏风格最为独特的是唢呐和三弦。 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构造不同,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簧片短而较硬,低音浑厚、稳健,亦能跃上更高音区。音域宽广,乐曲结构较多地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具有明亮、粗犷、强烈的独特风格。白族唢呐吹打乐不仅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还是传统白剧"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时也为民歌伴奏,甚至用于生产劳动的伴奏,如"栽秧会"时,整个栽插活动都在唢呐伴奏中进行。民间流行着表现喜庆、祭祀、欢乐、哀伤等各种情调的丰富曲牌,如"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哑子哭娘"、"跌落泉"等等,流行至今的达上百首之多。 ...
阅读全文 >>
唢呐乐是白族、彝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器乐,主要流传于大理州洱源县境内的白族、彝族聚居区,多在生产劳动、婚丧嫁娶、民俗节庆、宗教礼仪和戏剧舞台等场合中吹奏。2017年6月,唢呐乐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项目)。 唢呐作为一种民间常用乐器,在我国很多民族中以及西亚、东南亚一些地区广为流传。关于唢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写道:“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可见那时唢呐已运用于军乐之中。 洱源唢呐乐中使用的唢呐,与汉族唢呐大有不同。洱源唢呐的木管正面只有七孔,背面无音孔,簧片短而硬。低音浑厚、稳健,高音高亢、明亮,音域宽广,喜用跳进音程,旋律粗犷豪放、气势宽广连绵。吹奏方法上,洱源唢呐乐中多采用“借音”吹奏法,以左右腮帮交替进行的方式换气...
阅读全文 >>
在大理云龙的每个白族村寨,几乎都有演奏唢呐的民间艺人。在白族的农事庆典,婚丧嫁娶、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唢呐都是交响乐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云龙县境内东北部的长新乡属于山区,字阿朝从小在这里生长,祖祖辈辈都是吹奏唢呐的艺人,浑厚辽远的唢呐声也在这空荡的山谷里回响了漫长的岁月。 山路曲折,要串门不容易,字阿朝有一段时间没有和唢呐队的老朋友见面了,他今天一大早就炖了鸡肉,请朋友们过来小聚,就着“玩一下音乐”。趁着朋友们还在路上,字阿朝先拿上唢呐去热热身。 云龙地区的白族唢呐,在其自然音列中,唢呐的筒音与第一孔音有着小二度的音程关系,即升高半音,有松弛、明亮且浑厚的感觉,在音律上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唢呐。因此,有的专业音乐研究者把云龙白族唢呐称之为"云龙清筒音唢呐"。 清筒音唢呐多为民间...
阅读全文 >>
云龙的每个白族村寨,几乎都有演奏唢呐吹打的民间艺人。在白族的农事庆典,婚丧嫁娶、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唢呐吹打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节日、活动和不同的环境、仪式中,唢呐乐曲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乐曲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其它任何民族乐器无法相比的。 白族唢呐的最低音(筒音)一般在#g1至b1之间,唢呐的常用音区一般在一个半八度,少部分造诣较高的艺人可以吹奏到两个八度以上,唢呐的七个音空以下端第一孔顺次往上开放所产生的七个基本音的音高为a1、b1、c2、d2、e2、f2、g2。除a1、b1两音是顺次开放第一、二孔获得外,其余的c2、d2、e2、f2、g2五个音都是以闭开交错的指法获得。吹这五个音时均按闭第二孔,其余的音孔从第一孔至本音孔都要开放。f2加闭第五孔,g2加闭第六孔。除了f2、g2两音的下借闭孔有改变音高的作用外,吹奏...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