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巴(拼音:Mangtong),藏语称工东,汉族称大头号、布布号。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当卡寺和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黑经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中。
尺八(拼音:Chǐ bā),古代中国传统乐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竹制,内涂朱砂拌大漆填充(地)外切口,当今为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出空灵、恬静的意境。
咪咪(拼音:mī mī),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汉等族的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临夏、武都、甘南和青海省。
狍哨(拼音:ní wa wū),别称桦皮哨、皮卡兰,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边棱气鸣乐器,使用桦树皮制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等地。
口笛(拼音:kǒu dí),竹乐器,1971年,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发明创造了口笛,适用于独奏、重奏、伴奏。
长号(拼音:Ludi),又称长鸣、铜角、招军、马吹,喇叭等。是瑶、壮、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维吾尔、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瑶语称当嘹。彝语称大巴拉。布依语称莽列。维吾 尔语称卡奈依。汉族称大号、长尖、喇叭、尖子号等。流行于中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最为盛行。
洞巴(拼音:dòng bā)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
骨哨(拼音:Gǔ shào),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声调。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其中鹿科动物居多,仅鹿角即有400多件,可知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
斯布斯额(拼音:sī bù sī é),也译作斯布孜额、斯比斯额,哈萨克族的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乃依(拼音:nǎi yī),别称木笛、横笛,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嘉令(拼音:jiā lìng)乐器名称。嘉令,是藏族双簧气鸣乐器。藏语“嘉”为汉族的意思,“令”译为笛,意即汉族的笛子。又译作加林。汉语称藏族唢呐。
芦笙(拼音:lú shēng),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其前身为汉族的竽。
葫芦笙(拼音:hú lu shēng),别称布若,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民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高音笙(拼音:gāo yīn shēng),现代笙的一种,音域较宽、半音齐全,适合合奏,高音笙通常以键笙的型制为主。
海螺(拼音:Hailuo),藏、蒙古、纳西、傣、满、汉等族吹奏乐器。又称蠡、梵贝、海螺号、法螺等。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
排萧(拼音:pái xiāo),又被称作潘笛、凤尾萧,一种古老的乐器,在中国、南美洲、欧洲、非洲古代都有发现。用若干长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连接起来,直接用口吹,每个管发出一个音,通过连续吹不同的管展现旋律。
双筚篥(拼音:shuāng bì lì),别称双觱篥,双簧气鸣乐器。
侗笛(拼音:dòng dí),别名介各、济各斯、各笛、草笛,侗族特有的吹口气鸣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寸笛(拼音:cùn dí),别称木比美,彝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地区。
筒钦(拼音:Tongqin),又称“莽筒”、“铜冬”、“铜洞”、“大铜角”等。是藏族、蒙古族吹奏乐器,喇嘛教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低音乐器。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喇嘛寺庙中。在藏族地区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