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鸣乐器

鼻箫(拼音:bí xiāo),别称虽劳、屯卡、圆哈,是海南岛黎族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
双勒浪(拼音:shuāng lè làng)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形制与布依族单管勒浪相同,由长短、粗细、音高相同的两支勒浪并排绑扎而成。也有在两 支并列的管身上口,插入一根弯曲的连接管,共用一个簧哨。
洞巴(拼音:dòng bā)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
夜箫(拼音:yè xiāo),别名寥,苗族单簧气鸣乐器,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丹寨、凯里、麻江、黄平、榕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口箫(拼音:kǒu xiāo),别称利列、唎咧,黎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
苏尔奈(拼音:bā lā màn)即新疆唢呐,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双簧气鸣乐器。维吾尔语称苏尔奈、唢乃依,又有锁呐、琐奈、锁奈、唢呐等多种译称。俗名喇叭。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苗族唢呐(拼音:miáo zú suǒ nà)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花垣、凤凰等县苗族地区。
双管侗笛(拼音:shuāng guǎn dòng dí),侗族的吹口气鸣乐器,已用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
马布(拼音:mǎ bù),别称布惹,彝族独有的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从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大嘀珑(拼音:dà dí lóng),布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古羊、代化、睦化、芦山和安顺地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等地。
双管巴乌(拼音:shuāng guǎn bā wū)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
直通箫(拼音:zhí tōng xiāo),又称缺口箫,苗族边棱气鸣乐器。苗语称展道杆,意为直通的吹管。苗语 又称展青角,意为缺口的吹管。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 、那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地。
嘉令(拼音:jiā lìng)乐器名称。嘉令,是藏族双簧气鸣乐器。藏语“嘉”为汉族的意思,“令”译为笛,意即汉族的笛子。又译作加林。汉语称藏族唢呐。
笛老挪(拼音:dí lǎo nuó),又称土洞箫,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彝族支系仆人聚居地区。
苗笛(拼音:miáo dí),苗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桂北苗族聚居地区。
鹿笛(拼音:Ludi),又称鹿哨,是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由桦木制成的唇振气鸣乐器。
壮笛(拼音:Zhuàng dí),壮语称奴,直译为笛,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 田林、百色、那坡、德保、靖西等桂西各地。
筚达(拼音:bì dá)是黎族单簧气鸣乐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族称其为双管或黎族排箫。 流行于海南省东方市黎族支系,黎、美孚黎聚居地区和海南省专业艺术团体民族乐队中。
木叶(拼音:mù yè)我国古代许多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是苗家富有古风色彩的天然乐器,吹木叶,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骨笛(拼音:gǔ dí),是笛子的一种,别称鹰笛,鹰骨笛,惹,最早距今8000年前发现,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常用于独奏。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