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鸣乐器

波伯(拼音:bō bó)波伯,纳西族双簧气鸣乐器。纳西语又称哺布,还有芦管、筚篥之称。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邻近地区。
长唢呐(拼音:cháng suǒ nà)是朝鲜族双簧气鸣乐器。古称大平箫、太平箫。又有唢呐之称。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列都(拼音:liè dōu),又称都列、列嗄都、列古都,拉祜族边棱气鸣乐器,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等地。
咪咪(拼音:mī mī),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汉等族的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临夏、武都、甘南和青海省。
库洛(拼音:kù luò),又称多、道儿,僳僳族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
低音笙(拼音:dī yīn shēng),笙的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簧数多种。
侗笛(拼音:dòng dí),别名介各、济各斯、各笛、草笛,侗族特有的吹口气鸣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哈号(拼音:Nán xī hā hào)是一种几近失传的乐器,为瑶族先民所创,与瑶族乐器中的角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嫩竹削制而成。
利罗(拼音:lì luō),黎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保亭、昌江、东方等地。
美都(拼音:měi dū),苦聪人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牛角(拼音:Niujiao),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是汉、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我国的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
海螺(拼音:Hailuo),藏、蒙古、纳西、傣、满、汉等族吹奏乐器。又称蠡、梵贝、海螺号、法螺等。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
合欢萧(拼音:Hé huān xiāo),壮族一种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带农村。
决列(拼音:jué liè)僳僳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等地。
双管马布(拼音:shuāng guǎn mǎ bù)彝族独有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甘洛、越西、美 姑等地。
巴拉曼(拼音:bā lā màn)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双簧气鸣乐器。民间又称皮皮、毕毕、巴拉曼皮 皮。汉文史籍中曾译作巴拉满。它还有芦笛、芦管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各地,尤以南疆和田、麦盖提、莎车,东疆鄯善、吐鲁番等地最为盛行。
小闷笛(拼音:xiǎo mèn dí)俗称皮哨子,是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耶哈鲁或奔麦黑的里。彝语“奔麦黑”为虫壳,“的里”为笛,意即虫壳作簧哨的笛子。
高音笙(拼音:gāo yīn shēng),现代笙的一种,音域较宽、半音齐全,适合合奏,高音笙通常以键笙的型制为主。
塞箫(拼音:sāi xiāo),别名展尖,苗族的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那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黔、桂、 滇三省区接壤的苗族地区。
芒筒(拼音:máng tǒng),别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侗、水、瑶等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