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积(拼音:cháng jī),别称双管,苗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扁牙等苗族聚居地区。
扎布令(拼音:zhā bù lìng),又称陶笛、德林、扎令、列丝,藏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和藏北高原牧区。
笛老挪(拼音:dí lǎo nuó),又称土洞箫,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彝族支系仆人聚居地区。
夜箫(拼音:yè xiāo),别名寥,苗族单簧气鸣乐器,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丹寨、凯里、麻江、黄平、榕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塔吉克竖笛(拼音:tǎ jí kè shù dí),别名苏奈依、唢勒耐依、苏那依,塔吉克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嘟噜(拼音:dū lū),别名簇、洞箫,黎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琼中、保亭、乐东、昌江和海口等地。
低音嘟噜(拼音:dī yīn dū lū),别名簇、大洞箫,黎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
太平箫(拼音:tài píng xiāo),别名展本都、展拍籁、展奢,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保山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贵州省毕节地区。
筚箫(拼音:bì xiāo),傣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筚笋(拼音:bì sǔn),景颇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决篥杰(拼音:jué lì jié),别名达提吐,僳僳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保山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 自治州等僳僳族聚居地区。
马布(拼音:mǎ bù),别称布惹,彝族独有的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从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牛角(拼音:Niujiao),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是汉、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我国的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
刚洞(拼音:Gangdong),从古代角类乐器衍化而来,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林、扎令,汉族称法号、喇嘛号,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管体多为铜制,也有银制或骨制的,其尺寸大小不一。流行于西藏、 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河北等省区。
布巴(拼音:Mangtong),藏语称工东,汉族称大头号、布布号。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当卡寺和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黑经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中。
筚达(拼音:bì dá)是黎族单簧气鸣乐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族称其为双管或黎族排箫。 流行于海南省东方市黎族支系,黎、美孚黎聚居地区和海南省专业艺术团体民族乐队中。
木叶(拼音:mù yè)我国古代许多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是苗家富有古风色彩的天然乐器,吹木叶,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彝族唢呐(拼音:yí zú suǒ nà)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流行于贵州省威宁、毕节、六盘水和四川省凉山彝 族自治州甘洛、喜德、布拖等地。
双勒浪(拼音:shuāng lè làng)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形制与布依族单管勒浪相同,由长短、粗细、音高相同的两支勒浪并排绑扎而成。也有在两 支并列的管身上口,插入一根弯曲的连接管,共用一个簧哨。
洞巴(拼音:dòng bā)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