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鸣乐器

瓦格洛(拼音:wǎ gé luò),别名小独笛、蔚格利、著,佤族的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
双管侗笛(拼音:shuāng guǎn dòng dí),侗族的吹口气鸣乐器,已用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
牛角(拼音:Niujiao),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是汉、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我国的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
苏尔奈(拼音:bā lā màn)即新疆唢呐,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双簧气鸣乐器。维吾尔语称苏尔奈、唢乃依,又有锁呐、琐奈、锁奈、唢呐等多种译称。俗名喇叭。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苗族唢呐(拼音:miáo zú suǒ nà)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花垣、凤凰等县苗族地区。
壮笛(拼音:Zhuàng dí),壮语称奴,直译为笛,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 田林、百色、那坡、德保、靖西等桂西各地。
筒箫(拼音:tǒng xiāo),朝鲜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筚达(拼音:bì dá)是黎族单簧气鸣乐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族称其为双管或黎族排箫。 流行于海南省东方市黎族支系,黎、美孚黎聚居地区和海南省专业艺术团体民族乐队中。
巴葛丢冬(拼音:bā gé diū dōng),又称树皮拉管,苗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
长积(拼音:cháng jī),别称双管,苗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扁牙等苗族聚居地区。
哈号(拼音:Nán xī hā hào)是一种几近失传的乐器,为瑶族先民所创,与瑶族乐器中的角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嫩竹削制而成。
姊妹箫(拼音:zǐ mèi xiāo),别称乌里乌鲁、占得息、力布 、咪咪,布依族、苗族的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安顺等地区。
筚多喝(拼音:bì duō hē),别称喃多喝、敦嘟喔,壮族、苗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斯布斯额(拼音:sī bù sī é),也译作斯布孜额、斯比斯额,哈萨克族的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木叶(拼音:mù yè)我国古代许多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是苗家富有古风色彩的天然乐器,吹木叶,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波伯(拼音:bō bó)波伯,纳西族双簧气鸣乐器。纳西语又称哺布,还有芦管、筚篥之称。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邻近地区。
小闷笛(拼音:xiǎo mèn dí)俗称皮哨子,是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耶哈鲁或奔麦黑的里。彝语“奔麦黑”为虫壳,“的里”为笛,意即虫壳作簧哨的笛子。
拜(拼音:bài)黎族双簧气鸣乐器。黎语又称利拉罗。汉族称其为竹唢呐。流行于海南省乐东、东方、昌江等地。演奏时,其姿势和方法均与唢呐相似,就音质而言,拜的发音清亮、柔和,音色则悠扬而甜美。
阔诗乃依(拼音:kuò shī nǎi yī),别称双管笛,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和田、东疆鄯善等地。
笛朽篥(拼音:dí xiǔ lì),又称决篥、笛篥吐、笛哦玛、哦里哦玛、达提吐来,僳僳族族边棱气鸣乐器,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