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笛(拼音:cùn dí),别称木比美,彝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地区。
布巴(拼音:Mangtong),藏语称工东,汉族称大头号、布布号。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当卡寺和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黑经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中。
细筚篥(拼音:xì bì lì)朝鲜语称“草劈力”,民间俗称“管子”。源于古代筚篥。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竖吹双簧气鸣乐器。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适于演奏朝鲜族风格的乐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朝鲜族聚居地区。
布利亚(拼音:bù lì yǎ),又称竹号,怒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
拜(拼音:bài)黎族双簧气鸣乐器。黎语又称利拉罗。汉族称其为竹唢呐。流行于海南省乐东、东方、昌江等地。演奏时,其姿势和方法均与唢呐相似,就音质而言,拜的发音清亮、柔和,音色则悠扬而甜美。
双筚篥(拼音:shuāng bì lì),别称双觱篥,双簧气鸣乐器。
笛朽篥(拼音:dí xiǔ lì),又称决篥、笛篥吐、笛哦玛、哦里哦玛、达提吐来,僳僳族族边棱气鸣乐器,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扎布令(拼音:zhā bù lìng),又称陶笛、德林、扎令、列丝,藏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和藏北高原牧区。
筚建(拼音:bì jiàn),壮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
芒笛(拼音:máng dí),别称拉罗木、楞弄,岔芒人独有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勐拉区南柯新寨一带。
铓筒(拼音:Mangtong),傣语称筚相短、哈亚。汉语称桶子、大铜角。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辽宁、吉林等地。
双管筚朗叨(拼音:shuāng guǎn bì lǎng dāo)是傣族、德昂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瑞丽、盈江、临沧地区镇康、耿马等地。
鹰笛(拼音:yīng dí),由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别称骨笛、鹰骨笛、惹。鹰笛有两种,一种是藏族鹰笛,另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常用于独奏。
菲察克(拼音:fēi chá kè)是锡伯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锡伯语又称奥尔惠菲察克。汉族称其为苇笛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 查尔锡伯自治县各地。锡伯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歌舞盛行。经常可以听到高亢、奔放的猎歌、欢快的 婚礼歌、生产劳动的田野歌和富有草原风味的牧歌。每当夜幕降临大地,就会从远处传来青 年男女的情歌对唱,曲调优美,词句动听,有时替代歌声的则是悠扬委婉的苇笛声。
长积(拼音:cháng jī),别称双管,苗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扁牙等苗族聚居地区。
双管闷笛(拼音:shuāng guǎn mèn dí),彝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双柏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等地。
双管鼻笛(拼音:shuāng guǎn bí dí),又称双管鼻箫、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高山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台湾。
瓦格洛(拼音:wǎ gé luò),别名小独笛、蔚格利、著,佤族的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
低音嘟噜(拼音:dī yīn dū lū),别名簇、大洞箫,黎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
波晓呼(拼音:bō xiǎo hū),别名双箫、双笛,布依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三都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