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箫(拼音:yè xiāo),别名寥,苗族单簧气鸣乐器,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丹寨、凯里、麻江、黄平、榕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筚笋(拼音:bì sǔn),景颇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竹叶笛(拼音:zhú yè dí),别称拔奔、叶子笛,侗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从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筚鲁(拼音:bì lǔ),别称洪拜、布惹、草杆、直箫,彝族、拉祜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永仁、姚安等地。
咚咚亏(拼音:dōng dōng kuī),别称早古得、呆呆哩,土家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短箫(拼音:duǎn xiāo),朝鲜族竖吹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
勒尤(拼音:lè yóu)是布依族的民间双簧竖欢乐器。形似唢呐,无碗,上置虫哨吹奏,可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流行于黔西南广大地区。
双勒浪(拼音:shuāng lè làng)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形制与布依族单管勒浪相同,由长短、粗细、音高相同的两支勒浪并排绑扎而成。也有在两 支并列的管身上口,插入一根弯曲的连接管,共用一个簧哨。
大嘀珑(拼音:dà dí lóng),布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古羊、代化、睦化、芦山和安顺地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等地。
口箫(拼音:kǒu xiāo),别称利列、唎咧,黎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
利罗(拼音:lì luō),黎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保亭、昌江、东方等地。
笛列(拼音:dí liè),黎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保亭、通什一带,采用首端带有竹节的竹管制作。
筚朗布浪(拼音:bì lǎng bù làng),克木人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克木人聚居地区。
美都(拼音:měi dū),苦聪人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鼻箫(拼音:bí xiāo),别称虽劳、屯卡、圆哈,是海南岛黎族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
决列(拼音:jué liè)僳僳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等地。
菲察克(拼音:fēi chá kè)是锡伯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锡伯语又称奥尔惠菲察克。汉族称其为苇笛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 查尔锡伯自治县各地。锡伯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歌舞盛行。经常可以听到高亢、奔放的猎歌、欢快的 婚礼歌、生产劳动的田野歌和富有草原风味的牧歌。每当夜幕降临大地,就会从远处传来青 年男女的情歌对唱,曲调优美,词句动听,有时替代歌声的则是悠扬委婉的苇笛声。
巴拉曼(拼音:bā lā màn)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双簧气鸣乐器。民间又称皮皮、毕毕、巴拉曼皮 皮。汉文史籍中曾译作巴拉满。它还有芦笛、芦管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各地,尤以南疆和田、麦盖提、莎车,东疆鄯善、吐鲁番等地最为盛行。
布利亚(拼音:bù lì yǎ),又称竹号,怒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
洞巴(拼音:dòng bā)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