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鸣乐器

菲察克(拼音:fēi chá kè)是锡伯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锡伯语又称奥尔惠菲察克。汉族称其为苇笛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 查尔锡伯自治县各地。锡伯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歌舞盛行。经常可以听到高亢、奔放的猎歌、欢快的 婚礼歌、生产劳动的田野歌和富有草原风味的牧歌。每当夜幕降临大地,就会从远处传来青 年男女的情歌对唱,曲调优美,词句动听,有时替代歌声的则是悠扬委婉的苇笛声。
筚达(拼音:bì dá)是黎族单簧气鸣乐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族称其为双管或黎族排箫。 流行于海南省东方市黎族支系,黎、美孚黎聚居地区和海南省专业艺术团体民族乐队中。
阔诗乃依(拼音:kuò shī nǎi yī),别称双管笛,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和田、东疆鄯善等地。
低音笙(拼音:dī yīn shēng),笙的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簧数多种。
狍哨(拼音:ní wa wū),别称桦皮哨、皮卡兰,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边棱气鸣乐器,使用桦树皮制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等地。
雄林(拼音:xióng lín),别名林布、久林、藏族竖笛、嘎尔巴雄林,藏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 甘肃等省区。
竹叶笛(拼音:zhú yè dí),别称拔奔、叶子笛,侗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从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美都(拼音:měi dū),苦聪人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细筚篥(拼音:xì bì lì)朝鲜语称“草劈力”,民间俗称“管子”。源于古代筚篥。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竖吹双簧气鸣乐器。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适于演奏朝鲜族风格的乐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朝鲜族聚居地区。
双筚篥(拼音:shuāng bì lì),别称双觱篥,双簧气鸣乐器。
侗笛(拼音:dòng dí),别名介各、济各斯、各笛、草笛,侗族特有的吹口气鸣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塔吉克竖笛(拼音:tǎ jí kè shù dí),别名苏奈依、唢勒耐依、苏那依,塔吉克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筚箫(拼音:bì xiāo),傣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筚笋(拼音:bì sǔn),景颇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筚相(拼音:bì xiāng),布朗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思茅地区澜沧、 墨江,临沧地区耿马、双江、永德、云县等地。
波芦(拼音:bō lú),壮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凤山、东兰、巴马等地。
筚建(拼音:bì jiàn),壮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
筚尔(拼音:bì ěr),别称山苇笛,克木人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克木人聚居地区。
鹿笛(拼音:Ludi),又称鹿哨,是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由桦木制成的唇振气鸣乐器。
鼻箫(拼音:bí xiāo),别称虽劳、屯卡、圆哈,是海南岛黎族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