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拼音:Bàng bàng)是一种民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大铙(拼音:Dà náo),中国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形体巨大。湖南曾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大铙,通高103.5厘米,重两百多公斤。到梯形,铙身为大兽面纹,体下置一柄。
陶铃(拼音:Táo líng),古代摇击体鸣乐器,是把撞击发声的两个部分合为一体,通过外力作用使之发出声响的一种乐器。
小镲(拼音:Xiǎo chǎ)流行于西藏、江西、四川、甘肃、云南、 贵州、湖南等省区是藏族、门巴族、侗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若直。
梆子(拼音:bāng zi),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
乐杵(拼音:Lè chǔ)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台湾省各地。由起初一种舂米劳动的工具——木杵发展演变而成的。常采用红樟木等硬木制作,其形呈两头粗、中间细的长棰,规格不一,大小长短有别。每根发一音,5根以上可以合敲成歌。
竹捣筒(拼音:zhú dǎo tǒng)属于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高山语称塔刊,即竹子之意。流行于台湾省。由盛水器具发展而成的竹捣筒,是高山族邵部族人民创制的民间乐器。1980年10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福建代表团用这套竹捣筒参加了富有台湾地方特色的高山族民间歌舞《杵乐》的演出。天幕现出日月潭夜景,杵歌委婉,姑娘们边歌边舞。圆润明亮的竹捣筒声,清脆悦耳的木叶声,伴随着浑厚的乐杵声,姑娘们踏着轻快的节奏翩翩起舞,把观众带到日月潭畔和阿里山下。用乐杵和竹捣筒演奏的《杵乐》,淳朴、清新而富有诗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筒(拼音:zhú tǒng),哈尼族落击体鸣乐器。是由生活器具演变而来的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阿嘎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古称“熷”,指用竹筒为器皿,再经“烤”“烧”“蒸”“炖”等方法将食物致熟的烹调方法。竹筒也被制作成各种工艺品,笔筒、台历等,广为流行于市面上。
连厢棍(拼音:Lián xiāng gùn)又叫花棍、金钱棍、霸王鞭。是满、蒙古、彝、白、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我国北方、云南和中南一带盛行。
晃铃(拼音:Huǎng líng),汉译“铃杆”,以其制作方式而名之。又称铜铃、响铃、神铃。是满、达斡尔、蒙古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轰务”(Hongwu)。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各地。
錞于(拼音:chún yú)最早兴起于北方,在中原地区,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其后逐渐向西传播,春秋晚期开始为西南地区的巴人所接受,被用于西南各族的战争、祭祀、诅盟活动之中。
头钹(拼音:Tóu bó),是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和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的土家族互击体鸣乐器。
小钹(拼音:Xiǎo bó),又名小镲,由响铜制成,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构造简单。是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
句鑃(拼音:Gōu diào)是古时吴越地区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其形似钲,有柄可执,口朝上,以槌击之而鸣。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收藏有一套西汉时期的青铜句鑃。
云锣(拼音:yún luó),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
板凳(拼音:Bǎndèng),苗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仁、兴义、贞丰、雷山、黄平等地。多采用坚硬木料制作,凳面一般长22厘米~30厘米、宽12厘米~15厘米,凳腿式样有多种,凳高20厘米左右。凳腿间有一横木,可用手握执。两个为一副。
锡伯族铁簧(拼音:Xíbó zú tiě huáng)是锡伯族的传统乐器,属于簧片乐器类。是用一根长10厘米的铁条弯成钳。形为资框,中间夹着的簧舌使用薄钢片或薄钢片制成。奏法与钳形铁簧相同。
韵板(拼音:yun ban)属体鸣乐器中敲击体鸣乐器类。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铛铛(拼音:dangdang),又称铛子,打击乐器的一种。是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云磬(拼音:Yún qìng)常用于宗教音乐,为寺院所用的法器。又称“引磬”。属于打击乐器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