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绑(拼音:Zhú bāng),是京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一般用于庆祝节日的到来。
碰盅(拼音:Pèng zhōng)又称碰铃,一种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铜铸造,形如小钹,直径7.6、厚0.6厘米。由两面组成。盅面中部凸起,呈半球状,球中心有小孔,可设环系结铜链、红绸、布带等,将两面小盅连在一起。双手各执一面碰击发音。碰盅总是按眼来击打,每眼两下。
腰铃(拼音:Yāo líng)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的互击体鸣乐器。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用丝弦或细皮条串联三至五枚小铃,系缚于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圆木棍上端。
烟墩大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分布集中,保存完好。
八宝铜铃(拼音:Bā bǎo tóng líng),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弧形叉为马脚,两端各系四个鸡蛋大的铜铃(共八个铜铃),马头一端还系些五寸长、一寸宽的五色布条(或麻丝)为马鬃。表演时,手握铃把按节目情节摇抖铜铃零当啷响,悦耳动听。表演铜铃舞的人数一般为八人,多则是有一二十人但都头戴凤冠帽,腰系八幅罗裙(红、黄、蓝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当今的百折裙),在一平地(或院坝)表演活动。
基诺竹筒(拼音:Jīnuò zhútǒng),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喜爱狩猎,猎获后唱歌以示庆贺。演唱时多敲击具有 不同音高的竹筒为伴奏,又称“竹筒调”。曲调有:走路调,在狩猎归途中唱;回家调,在回到家中邀请邻居共享时唱。
乳钹(拼音:Rǔ bó),壮、苗、瑶、仫佬、京、彝、水、仡佬、羌、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响铜制成。钵形,造型独特,是钹体呈乳房状的大铜钹。
方响(拼音:fānɡ xiǎnɡ)是我国古代很有艺术特色拜具有固定音高的敲击乐器。它出自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的北周(公元557一581年),后为隋、唐燕乐中常用的乐器。
盘铃(拼音:pán líng),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叭口形。铃高4厘米~6厘米,铃口边缘外翻,有一圈较平的宽边,直径10厘米~16厘米,铃壁较厚。盘的中心钻有细孔,细孔中穿以带圆环的木螺丝,与盘底木制铃柄相接。盘内圆环中系有金属铃舌,其活动范围正值铃口的宽边上。在铃柄的末端系有红绸带作为装饰。
蹈到(拼音:Dǎo dào),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据形制译称竹音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勐满等克木人聚居地区。在克木人中,妇女尤为喜爱,常于劳动或收工途中边走边奏,每逢过年或喜庆佳节,克木姑娘常常聚集在一起,一边敲奏一边舞蹈,舞称“蹈到舞”。独奏乐曲有《姑娘喜欢调》等。
铁簧(拼音:Tiě huáng),又称口衔琴、口弹琴。用铜或铁制成,也有用子弹壳来做的,常见的有钳形、环形、剑形、叶形、梨形等多种。《清朝通典》记述的铁费呈错形。这种铁簧在东北的达斡尔族、赫哲族、新疆的柯尔克孜族、青海的撒拉族、广西的瑶族地区较为流行。
骨板子(拼音:Gǔ bǎnzi)是回族、汉族互击体鸣乐器。回族称羊香板、羊扇板。流行于宁夏、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骨板子已用于歌舞伴奏,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奏乐器。凡年节喜庆场合,常由奏者自击自舞。
大锣(拼音:dà luó)属锣的一种,因面较大 故称大锣。它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大锣种类较多,各地流行的形制不尽相同,其中京锣,苏锣等是较常用的两种。
瑶族竹筒(拼音:Yáozú zhútǒng),又称竹筒琴。是瑶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上林县等地。
它石(拼音:Tā shí)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互击体鸣乐器。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又据其声称恰克恰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托力[Toli],汉译为“铜镜”。所谓铜镜之“镜”,并非古代照面所用之镜,而是指悬挂在萨满身上那些扭动起来“叮当”作响,或提在手中舞动的盘状铜器。其作用与西沙相似,为“镇妖驱邪”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