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鸣乐器

骨板子(拼音:Gǔ bǎnzi)是回族、汉族互击体鸣乐器。回族称羊香板、羊扇板。流行于宁夏、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骨板子已用于歌舞伴奏,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奏乐器。凡年节喜庆场合,常由奏者自击自舞。
乐杵(拼音:Lè chǔ)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台湾省各地。由起初一种舂米劳动的工具——木杵发展演变而成的。常采用红樟木等硬木制作,其形呈两头粗、中间细的长棰,规格不一,大小长短有别。每根发一音,5根以上可以合敲成歌。
瑶族竹筒(拼音:Yáozú zhútǒng),又称竹筒琴。是瑶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上林县等地。
热巴铃(拼音:Rè bā líng),藏语称热巴司,汉族称热巴铃、扁铃。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铃高3厘米,铃壁较小镲略厚,圆盘中心隆起部位称铃顶,钻有小孔,铃顶内用皮绳系以山羊角或硬木块为铃舌,铃顶外系以牛皮带一截为铃柄,柄端接以红绸带为饰。
韵板(拼音:yun ban)属体鸣乐器中敲击体鸣乐器类。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棒棒(拼音:Bàng bàng)是一种民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基诺竹筒(拼音:Jīnuò zhútǒng),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喜爱狩猎,猎获后唱歌以示庆贺。演唱时多敲击具有 不同音高的竹筒为伴奏,又称“竹筒调”。曲调有:走路调,在狩猎归途中唱;回家调,在回到家中邀请邻居共享时唱。
它石(拼音:Tā shí)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互击体鸣乐器。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又据其声称恰克恰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竹簧(拼音:zhú huáng)又称响篾、吹篾、弹篾、口蔑、口簧、口琴、口弦。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是我国彝、拉祜、纳西、僳僳、傣、哈尼、景颇、佤、布朗、怒、独龙、基诺、普米、苗、藏、珞巴、羌、哈萨克、回、高山、黎和汉等民族综合奏体鸣乐器。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宁夏、陕西、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等省区。
铁簧(拼音:Tiě huáng),又称口衔琴、口弹琴。用铜或铁制成,也有用子弹壳来做的,常见的有钳形、环形、剑形、叶形、梨形等多种。《清朝通典》记述的铁费呈错形。这种铁簧在东北的达斡尔族、赫哲族、新疆的柯尔克孜族、青海的撒拉族、广西的瑶族地区较为流行。
单打(拼音:Dāndǎ),又称手锣、手托。是壮族、侗族、瑶族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和广东省。
托力[Toli],汉译为“铜镜”。所谓铜镜之“镜”,并非古代照面所用之镜,而是指悬挂在萨满身上那些扭动起来“叮当”作响,或提在手中舞动的盘状铜器。其作用与西沙相似,为“镇妖驱邪”之用。
司涅(拼音:Sī niè)流行于西藏、四川、甘肃 、云南等省区,是藏族、门巴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还称其为司尼。
板凳(拼音:Bǎndèng),苗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仁、兴义、贞丰、雷山、黄平等地。多采用坚硬木料制作,凳面一般长22厘米~30厘米、宽12厘米~15厘米,凳腿式样有多种,凳高20厘米左右。凳腿间有一横木,可用手握执。两个为一副。
锡伯族铁簧(拼音:Xíbó zú tiě huáng)是锡伯族的传统乐器,属于簧片乐器类。是用一根长10厘米的铁条弯成钳。形为资框,中间夹着的簧舌使用薄钢片或薄钢片制成。奏法与钳形铁簧相同。
蹈到(拼音:Dǎo dào),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据形制译称竹音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勐满等克木人聚居地区。在克木人中,妇女尤为喜爱,常于劳动或收工途中边走边奏,每逢过年或喜庆佳节,克木姑娘常常聚集在一起,一边敲奏一边舞蹈,舞称“蹈到舞”。独奏乐曲有《姑娘喜欢调》等。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