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鼓(拼音:shū gǔ),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流行于全国各地 ,专用于中国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演奏时,将书鼓置于鼓架上,鼓架以六根细竹用绳攀结而成。鼓面略低于肘部,或将书鼓以小木架支撑于几案之上,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箭敲击鼓面。
那额(拼音:Nà é),又称热巴鼓。藏族、门巴族棰击膜鸣乐器。汉族称藏族手鼓。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树、甘肃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等藏族地区。原为藏族宗教乐器。现已成为藏族“热巴舞”等民间歌舞离不开的伴奏乐器。汉语称“手鼓”。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及其他藏族聚居地区。
圆鼓(拼音:Yuán gǔ)是满族、朝鲜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满语称铜肯,又称抬鼓。朝鲜族又称扁鼓、民鼓。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盛行。
太平鼓(拼音:tài píng gǔ)也叫“单鼓”、“羊皮鼓”。曲艺曲种。流行北方各地。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均为男性。演员手执用铁条做成的直径约尺许、鼓面蒙以驴皮的圆形单鼓,以竹制鼓键击鼓,载歌载舞。有对唱和群唱等形式。唱词有“内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前者为必唱之词,后者有可增减的辅助唱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旧社会,有时被用于祭祀、跳神等迷信活动。解放后,经过革新,用以表现人民欢快喜悦的情绪。
竹鼓(拼音:Zhú gǔ),又称竹筒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广泛流行于云南省沧源、耿马、西盟、孟连、澜沧、德宏等地。
长鼓(拼音:cháng gǔ)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朝鲜族长鼓,另一种是瑶族长鼓,还有一种是福州狼串。朝鲜长鼓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又名伏鼓。 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福州狼串,也称为福州长鼓,是福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多用于福建民间音乐。
光亚(拼音:Guāng yà)又称光吞,即象脚鼓,意为长尾巴鼓或短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打击乐器,深受傣家人的喜爱而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
杖鼓(拼音:zhàng gǔ),朝鲜族混合击奏膜鸣乐器,又称长鼓,朝鲜语称卜。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最。
蜂鼓(拼音:Fēng gǔ),瓷制混合击奏膜鸣乐器,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瑶族和毛南族等民族的一种细腰鼓。因其腰细、两头粗、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也称“岳鼓”“横鼓”“勐咽”“如叨”“长鼓”“腰鼓”“瓦鼓”“黄泥鼓”。
略斗(拼音:Lüè dòu)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是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
塞吐(拼音:Sāi tǔ),基诺族特有的一种乐器。是用一段红毛树原木掏空制成,呈圆筒形。规格尺寸不定。鼓框两端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黄牛皮,鼓面直径40厘米~80厘米、鼓框高70厘米~120厘米、鼓壁厚3厘米~5厘米。鼓皮四周边缘由十二或十六根方形木棒固定。木棒长30厘米,上粗下细,最粗处为4厘米见方。
边鼓(拼音:biān gǔ)是壮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在壮族铜鼓乐(常由4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替演奏)合奏中,边鼓是主要的衬托乐器,常用于铜鼓乐合奏和道公歌舞伴奏。
扁鼓(拼音:Biǎn gǔ) 打击乐器,又被称作战鼓,旧时用于宗教音 乐和民间婚礼一时,现用于民间乐器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群众性锣鼓队中。广泛流行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是蒙古、藏、朝鲜、满、纳西、彝、苗、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扁鼓圆形,鼓框木制,两面蒙羊皮或牛皮,用绳索绷紧。鼓面直径37~45厘米。
八音鼓(拼音:Bā yīn gǔ),又称八仙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和黔桂边界等地。是壮族、仡佬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在民间器乐合奏八音乐队中使用而得名。壮语称种依,意为较小的鼓。
瑶族大鼓(拼音:Yáozú dàgǔ)呈圆柱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县里湖、瑶寨一带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单面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牛 皮,用竹钉固定,鼓面直径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
猪嘴鼓(拼音:Zhū zuǐ gǔ),壮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形似猪嘴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忻城县一带 。演奏时,将鼓置于木架上,用双棰击奏,发音高亢、尖锐。用于壮族丝弦戏伴奏,有如京剧乐队中的板鼓。
姜鼓(拼音:Jiāng gǔ),壮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德保、靖西一带。姜鼓选料精细,制作技艺水平要求较高,外观古朴、造型大方,纹饰富有民族特色。它既是一件戏曲伴奏乐器,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实用和观赏双重价值。
光拢(拼音:Guāng lǒng)又称光弄。“光弄”为大鼓,“嘎”是舞蹈之意,即大鼓舞。傣族棰击膜鸣乐器。傣语“光”为鼓。“拢”或“弄”均为大,意 为大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孟连、耿马等地。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鼓”之称。
环鼓(拼音:Huán gǔ),回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宁夏、甘肃等省区。有单面和双面两种形制。
达玛(拼音:Dá mǎ),又称嘎阿,藏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巴塘等地藏族宫廷歌舞乐队和藏传佛教寺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