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巴鼓(拼音:Xià ěr bā gǔ),藏族支系夏尔巴人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
抬鼓(拼音:Tái gǔ),又称水鼓。傣族、德昂族棰击膜鸣乐器。德宏地区傣语称梅藏嘎。德昂语称格楞当,为大鼓之意。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百多年前,傣族、德昂族民间就流传这种大鼓了。明代李思聪《百夷传》载:“其乡间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舞(盾)牌为乐”。说明它广泛用于盛大节日和民间娱乐场合中,几百年来,大鼓在傣乡盛传不衰。
双面鼓(拼音:Shuāng miàn gǔ),又称两面鼓。傣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傣语称光萨、光边、光邦。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演奏双面鼓,因地区不同而有异。
汪都(拼音:Wāng dōu),又称黄泥鼓、长鼓、横鼓。瑶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等地。源于古代细腰鼓,南宋之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壮族种劳(拼音:Zhuàngzú zhǒng láo),圆墩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将鼓置地,双棰击奏,发音洪亮。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或为舞狮、舞龙伴奏。
如咚(拼音:Rú dōng),瑶族棰击膜鸣乐器。瑶语“如”为鼓,“咚”为小,“如咚”即小鼓之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
赠疆(拼音:Zèng jiāng)又称大长鼓,是景颇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属打击乐器类。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 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