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乐器

达比亚(拼音:dá bǐ yà)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碧江、福贡、兰坪等地。“达比亚”是怒语,僳僳族称之为“其布厄”。
赛依吐尔(拼音:sài yī tǔ ěr),是塔吉克族富有特色的弹拨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其邻近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
二钹(拼音:dà sān xián)是蒙古、满、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区。
柳琴(拼音:Liǔ Qín)是起源于清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外形非常民间化,又名土琵琶,原流行于苏、鲁、皖等省。现流行于全国各地。 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
天琴(拼音:tiān qín)是壮族人(布偏与布岱支系)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峒中、宁明和龙州等地。
独弦琴(拼音:dú xián qín)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又称独弦匏琴、一弦琴,独弦琴最初只为诗人吟诗伴奏,后来发展为歌舞伴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尤常与洞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于独奏,亦可参加重奏或为歌舞伴奏。在民族乐队中,独弦琴往往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演奏手法独特,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音色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长抒情的旋律。
阿肯东布拉(拼音:ā kěn dōng bù lā)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 哈萨克语“阿肯”是“民间歌手”之意。阿肯东布拉则是民间歌手边弹边唱时常用的东布拉。
彝族四弦(拼音:yí zú sì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石屏、弥勒,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和路南彝族自治县等地。
壮族三弦(拼音:zhuàng zú sān xián)是壮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与汉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主要用于壮族八音合奏或为壮剧及说唱伴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
焦尾琴(拼音:Jiāo wěi qín),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
巴朗孜库木(拼音:bā lǎng zī kù mù​)是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卡龙琴(拼音:kǎ nóng qín)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弹弦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
雁柱箜篌(拼音:yàn zhù kōng hóu)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因雁柱作导音体而得名。是我国继双排弦压颤箜篌之后,取得的又一个箜篌研制新成果。
阮(阮咸)(拼音:Ruǎn),阮咸的简称。是一种汉族传统弹拨乐器,又名阮咸、阮琴。在古代它被称为秦琵琶,后因曲项琵琶传入,占用了“琵琶”这一名称,才以擅长演奏这种乐器的阮咸为名。
考姆兹(拼音:kǎo mǔ zī)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 斯等地。
弹布尔(拼音:tán bù ěr),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域宽广,音色清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拉祜族小三弦(拼音:lā hù zú xiǎo sān xián)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
彝族中三弦(拼音:yí zú zhōng sān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
扎木年(拼音:zhā mù nián)历史悠久,起源说法不一,从古代印度传入西藏的一种多弦乐器演变而成,根域《西藏王统纪》记载中,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的记载,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多数西藏学者认为扎木聂源于西藏本土,是藏族自己创造的乐器。
赛玎(拼音:sài dīng)是布朗族弹拨弦鸣乐器。布朗语又称得玎、扒玎、玎朗。“得”为弹,“玎”为琴,意即弹奏的琴。汉族称其为布朗玎。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双江、永德等地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