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乐器

凤首箜篌(拼音:fèng shǒu kōng hóu)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凤首箜篌在东南亚地区也被称为“桑柯”,在清代被称为“总稿机”。多用于宫廷礼乐,在民间较为罕见,一度失传。
乌孜别克热瓦普(拼音:wū zī bié kè rè wǎ pǔ)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与乌孜别克热瓦普配套使用。
小箜篌(拼音:xiǎokōnghóu)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傈僳三弦(拼音:lì sù sān xián)是傈僳族、景颇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族有的地区也泛称为其伯。景颇族称玎。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保山地区腾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龙陵、盈江,临沧地区镇康和思茅地区西盟等地。
卡龙琴(拼音:kǎ nóng qín)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弹弦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
东布尔(拼音:dōng bù ěr)是锡伯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独特,它是在汉族三弦和哈萨克族阿肯东布拉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乐器新品种。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地。
纳西琵琶(拼音:nà xī pí pá)纳西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外观与汉族地区琵琶相似,但体积较大,音箱较为扁薄,保留着古老的形制。
小忽雷(拼音:Xiǎo hū léi),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称龙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民间流传甚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代制作的小忽雷一件,被誉为稀世珍宝。
蝶式筝(拼音:dié shì zhēng)1980年11月,何宝泉设计的蝶式筝,通过中国文化部科学技术局“技术鉴定”,并获得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蝶式筝的成就,在于它的布弦突破了五声音阶,达到七声音阶,易转调,能演奏十二平均律,大大扩充演奏范围,并能融入乐队发挥协奏功能。
苏古笃(拼音:sū gǔ dǔ)别名称色古笃,汉语称火布思 胡拨 琥珀纳,是纳西族弹弦乐器。 纳西语苏古笃是一定要学会的意思。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乐队东布拉(拼音:yuè duì dōng bù lā)是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用于乐队演奏而得名。这是在阿肯东布拉的基础上,改革制成的东布拉系列乐器,已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工团哈萨克民族乐队。
苗族四弦(拼音:miáo zú sì xián)是苗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那坡县。
侗族大琵琶(拼音:dòng zú dà pí pa)是侗族大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侗族小琵琶(拼音:dòng zú xiǎo pí pa)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比巴拉。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彝族大三弦(拼音yí zú dà sān xián)彝族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
铁簧(拼音:Tiě huáng),又称口衔琴、口弹琴。用铜或铁制成,也有用子弹壳来做的,常见的有钳形、环形、剑形、叶形、梨形等多种。《清朝通典》记述的铁费呈错形。这种铁簧在东北的达斡尔族、赫哲族、新疆的柯尔克孜族、青海的撒拉族、广西的瑶族地区较为流行。
碧约牛腿琴(拼音:bì yuē niú tuǐ qín),是哈尼族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一带,一般用于独奏和民歌伴奏。
库木日依(拼音:kù mù rì yī)是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库木里。外形和多朗热瓦甫、热布卜相同,一般用于宗教。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苗族三弦(拼音miáo zú sān xián)苗族弹拨弦鸣乐器。苗语称三弦。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等滇、桂、黔三省交界的广大苗族地区。发音清脆明亮。常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深受苗族青年喜爱。
雁柱箜篌(拼音:yàn zhù kōng hóu)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因雁柱作导音体而得名。是我国继双排弦压颤箜篌之后,取得的又一个箜篌研制新成果。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