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日依(拼音:kù mù rì yī)是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库木里。外形和多朗热瓦甫、热布卜相同,一般用于宗教。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侗族小琵琶(拼音:dòng zú xiǎo pí pa)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比巴拉。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二钹(拼音:dà sān xián)是蒙古、满、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区。
龙头三弦(拼音:lóng tóu sān xián)是白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琴首饰以龙头而得名,白语称匈子加。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等地。
壮族三弦(拼音:zhuàng zú sān xián)是壮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与汉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主要用于壮族八音合奏或为壮剧及说唱伴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
竹簧(拼音:zhú huáng)又称响篾、吹篾、弹篾、口蔑、口簧、口琴、口弦。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是我国彝、拉祜、纳西、僳僳、傣、哈尼、景颇、佤、布朗、怒、独龙、基诺、普米、苗、藏、珞巴、羌、哈萨克、回、高山、黎和汉等民族综合奏体鸣乐器。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宁夏、陕西、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等省区。
锡伯族铁簧(拼音:Xíbó zú tiě huáng)是锡伯族的传统乐器,属于簧片乐器类。是用一根长10厘米的铁条弯成钳。形为资框,中间夹着的簧舌使用薄钢片或薄钢片制成。奏法与钳形铁簧相同。
考姆兹(拼音:kǎo mǔ zī)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 斯等地。
侗族中琵琶(拼音:dòng zú zhōng pí pa)是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
垤施三弦(拼音dié shī sān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独特,音色圆润,用于独奏、合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和绿春一带,尤以红河县垤施乡最为盛行,故此得名。
转调箜篌(拼音:zhuǎn diào kōng hóu)是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铁簧(拼音:Tiě huáng),又称口衔琴、口弹琴。用铜或铁制成,也有用子弹壳来做的,常见的有钳形、环形、剑形、叶形、梨形等多种。《清朝通典》记述的铁费呈错形。这种铁簧在东北的达斡尔族、赫哲族、新疆的柯尔克孜族、青海的撒拉族、广西的瑶族地区较为流行。
巴朗孜库木(拼音:bā lǎng zī kù mù)是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