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琵琶(拼音:dòng zú dà pí pa)是侗族大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彝族大三弦(拼音yí zú dà sān xián)彝族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
小箜篌(拼音:xiǎokōnghóu)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侗族小琵琶(拼音:dòng zú xiǎo pí pa)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比巴拉。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垤施三弦(拼音dié shī sān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独特,音色圆润,用于独奏、合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和绿春一带,尤以红河县垤施乡最为盛行,故此得名。
转调箜篌(拼音:zhuǎn diào kōng hóu)是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锡伯族铁簧(拼音:Xíbó zú tiě huáng)是锡伯族的传统乐器,属于簧片乐器类。是用一根长10厘米的铁条弯成钳。形为资框,中间夹着的簧舌使用薄钢片或薄钢片制成。奏法与钳形铁簧相同。
蝶式筝(拼音:dié shì zhēng)1980年11月,何宝泉设计的蝶式筝,通过中国文化部科学技术局“技术鉴定”,并获得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蝶式筝的成就,在于它的布弦突破了五声音阶,达到七声音阶,易转调,能演奏十二平均律,大大扩充演奏范围,并能融入乐队发挥协奏功能。
碧约牛腿琴(拼音:bì yuē niú tuǐ qín),是哈尼族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一带,一般用于独奏和民歌伴奏。
其布厄(拼音:qí bù è)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碧江、兰坪、泸水、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保山地区腾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陵等地。
彝族小三弦(拼音:yí zú xiǎo sān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区。
双排弦箜篌(拼音:shuāng pái xián kōng hóu)是我国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箜篌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沿袭着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但这种现象,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变了。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在箜篌领域中首先创制成功双排弦箜篌,不仅使箜篌的结构和演奏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在音响效果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已用于音乐实践中,并首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箜篌。
菲特克呐(拼音:fēi tè kè nà)是锡伯族弹拨弦鸣乐器。锡伯语“菲特克呐”,是弹拨乐和花儿开放之意,故此又称弹拨琴。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