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克(拼音:jié kè)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维吾尔族民间。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
藏京胡(拼音:zàng jīng hú)是藏族拉弦乐器,仿京胡制作,因形似京胡,汉族称其为藏京胡。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
马骨胡(拼音:mǎ gǔ hú)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四弦胡(拼音:sì xián hú)四弦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曲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天峨县一带。
阿肯东布拉(拼音:ā kěn dōng bù lā)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
哈萨克语“阿肯”是“民间歌手”之意。阿肯东布拉则是民间歌手边弹边唱时常用的东布拉。
革胡(拼音:gé hú)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宽的低音拉弦乐器。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1980)在二胡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创制而成,故此称为革胡。以后又经过不断改进,如今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低音拉弦乐器。
侗族小琵琶(拼音:dòng zú xiǎo pí pa)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比巴拉。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竖箜篌(拼音:shù kōng hóu)是我国古代汉族弹拨弦鸣乐器。竖头箜篌,又名胡箜篌,约在汉灵帝时由西域传入。
玎黑(拼音:dīng hēi)克木人弓拉弦鸣乐器。因琴弦使用董棕丝而称董棕琴。又称玎、独弦琴,是克木人唯一的拉弦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
奚琴(拼音:xī qín)又称二胡,始于唐代。奚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纳西胡琴(拼音:nà xī hú qin)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伽倻琴(拼音:Jiā Yē Qín)从朝鲜三国时代流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筝制成,外形和古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
伽倻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
扎尼(拼音:zhā ní)藏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牛角琴、牛角胡、马尾胡。历史悠久,形制古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以及藏族半农半牧广大地区。
五弦琴(拼音:wǔ xián qín)属于古琴的一种,历史悠久比较稀有,七弦琴比较广泛,五弦琴具有民族特点,发音柔和,音色圆润,音量不大。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民间舞蹈伴奏。
彝族四胡(拼音:yí zú sì hú)彝族弓拉弦鸣乐器。较汉族、蒙古族四胡体积小,音色脆亮。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永仁等地。
大阮(拼音:dà ruǎn)中国民族弹拨乐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创制,当时称琵琶。阮(古琵琶)— —因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奏此器而得名。
大阮作为阮的一种,在合奏中主要担任低音和旋乐段;其音质圆润、浑厚优美动听、低沉婉转,是民族乐队、戏曲乐队、民族交响乐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件精美的独奏乐器。
布依四胡(拼音:bù yī sì hú)是布依族、苗族弓拉弦鸣乐器。苗族又称四弦胡。流行于贵州省黔南、黔西 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地。
考姆兹(拼音:kǎo mǔ zī)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 斯等地。
苏古笃(拼音:sū gǔ dǔ)别名称色古笃,汉语称火布思 胡拨 琥珀纳,是纳西族弹弦乐器。
纳西语苏古笃是一定要学会的意思。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彝族四弦(拼音:yí zú sì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石屏、弥勒,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和路南彝族自治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