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鸣乐器

库布孜(拼音:kù bù zī)是哈萨克族等中亚民族传统乐器,创始人为八世纪末的萨满巫师库尔库特。汉文又译作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苗族四弦(拼音:miáo zú sì xián)是苗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那坡县。
双排弦箜篌(拼音:shuāng pái xián kōng hóu)是我国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箜篌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沿袭着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但这种现象,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变了。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在箜篌领域中首先创制成功双排弦箜篌,不仅使箜篌的结构和演奏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在音响效果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已用于音乐实践中,并首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箜篌。
弓琴(拼音:gōng qín)是弓琴弹拨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原始,发音柔弱,音色动听。常用于民歌或舞蹈伴奏。流行于台湾原住民中的布农、邹等民族聚居地区。
三线琴(拼音:sān xiàn qín)是京族弹拨弦鸣乐器。亦即京族三弦。形制独特,音色浑厚,常用于独奏和民歌伴奏,深受京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山心、万尾和巫头等地。
琤尼(拼音:chēng ní)是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柔晰,常用于独奏或合奏。流 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东兰、凤山、巴马等桂西北壮族山区。
适争(拼音:shì zhēng)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译作适振、士争。佤族也称窘或振。因只张有一条琴弦,故汉语称其为独弦琴。流行于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县等地。
纳西胡琴(拼音:nà xī hú qin)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小忽雷(拼音:Xiǎo hū léi),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称龙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民间流传甚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代制作的小忽雷一件,被誉为稀世珍宝。
苏古笃(拼音:sū gǔ dǔ)别名称色古笃,汉语称火布思 胡拨 琥珀纳,是纳西族弹弦乐器。 纳西语苏古笃是一定要学会的意思。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喀什热瓦普(拼音:kā shí rè wǎ pǔ),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这种热瓦普,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最适于独奏,也可参加乐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汉小筝是一款由南京艺术学院古筝硕士研究生毕业史健先生和敦煌大师傅高徒共同研发制造一款方便携带,精巧可爱,音色优美的小型古筝乐器。
土胡(拼音:tǔ hú)民间又称母胡或厚胡,是壮族弓拉弦鸣乐器,用泡桐木做琴筒,薄板做面,櫶木为杆,金属丝为弦,以深沉洪亮的中音色而成为马骨胡的搭配乐器,音色浑厚。
艾捷克(拼音:jié kè)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维吾尔族民间。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
克亚克(拼音:kè yà kè)是柯尔克孜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曾译作克雅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
小箜篌(拼音:xiǎokōnghóu)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彝族大三弦(拼音yí zú dà sān xián)彝族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
塔吉克艾捷克(拼音:tǎ jí kè ài jié kè)是塔吉克族唯一的一种弓拉弦鸣乐器。形制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其邻近地区。
竹筒琴(拼音:ZhúTǒngQín) 竹筒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打击弦鸣乐器,距离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它与我国古代流传的“竹铜鼓”、东南亚各国古代流传的“竹管形琴”十分相像。但因流传于僻壤山乡,史籍无载,直到明代才有记录。
傣玎(西玎)(拼音:dǎi dīng)傣玎是傣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西玎或玎西。傣语“玎”意为弹奏之琴,是傣族弹弦乐器的总称。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