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鸣乐器

马骨胡(拼音:mǎ gǔ hú)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彝族小三弦(拼音:yí zú xiǎo sān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区。
琤尼(拼音:chēng ní)是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柔晰,常用于独奏或合奏。流 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东兰、凤山、巴马等桂西北壮族山区。
根卡(拼音:gēn kǎ)是藏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等地。
多朗艾捷克(拼音:duō lǎng ài jié kè)是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因流行于南疆多朗地区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常用于器乐合奏或为“十二木卡姆”、“麦昔莱普”等传统歌舞伴奏,是多朗地区民间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
高音艾捷克(拼音:gāo yīn ài jié kè)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弓拉弦鸣乐器艾捷克的一种。具有清新、明亮和浑厚的音色。
竹筒琴(拼音:ZhúTǒngQín) 竹筒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打击弦鸣乐器,距离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它与我国古代流传的“竹铜鼓”、东南亚各国古代流传的“竹管形琴”十分相像。但因流传于僻壤山乡,史籍无载,直到明代才有记录。
乐队东布拉(拼音:yuè duì dōng bù lā)是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用于乐队演奏而得名。这是在阿肯东布拉的基础上,改革制成的东布拉系列乐器,已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工团哈萨克民族乐队。
汉小筝是一款由南京艺术学院古筝硕士研究生毕业史健先生和敦煌大师傅高徒共同研发制造一款方便携带,精巧可爱,音色优美的小型古筝乐器。
苗族三弦(拼音miáo zú sān xián)苗族弹拨弦鸣乐器。苗语称三弦。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等滇、桂、黔三省交界的广大苗族地区。发音清脆明亮。常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深受苗族青年喜爱。
三线琴(拼音:sān xiàn qín)是京族弹拨弦鸣乐器。亦即京族三弦。形制独特,音色浑厚,常用于独奏和民歌伴奏,深受京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山心、万尾和巫头等地。
牙筝(拼音:yá zhēng)是朝鲜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较为悠久,形制与筝近似,音色圆润宽厚,可用于合奏或为戏曲伴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纳西胡琴(拼音:nà xī hú qin)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多洛(拼音:duō luò)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四弦胡(拼音:sì xián hú)四弦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曲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天峨县一带。
乌孜别克热瓦普(拼音:wū zī bié kè rè wǎ pǔ)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与乌孜别克热瓦普配套使用。
侗族小琵琶(拼音:dòng zú xiǎo pí pa)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比巴拉。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萨它尔(拼音:sà tā ěr)是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流传在南疆喀什一带,后传至北疆和东疆,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称塞他尔。
竖箜篌(拼音:shù kōng hóu)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百色地区各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兴义、安龙、册亨、望谟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玎黑(拼音:dīng hēi)克木人弓拉弦鸣乐器。因琴弦使用董棕丝而称董棕琴。又称玎、独弦琴,是克木人唯一的拉弦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