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弦乐器

坠胡(曲胡)(拼音:zhuì hú)中国擦奏弦鸣乐器。又称曲胡、二弦。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是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高胡(拼音:gāo hú)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中胡(拼音:zhōng hú)是在二胡基础上改制的一种乐器,是中音二胡的简称。所有二胡上的演奏技巧都适宜中胡演奏。它仍属于灵敏性较弱的乐器。它最善于演奏一些抒展、辽阔的歌唱性旋律,和声长音与不很复杂的音型,较少演奏快速的华彩性旋律。
板胡(拼音:bǎn hú)是拉弦乐器的一种,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音色高昂、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是北方戏曲、说唱的主要伴奏乐器。
马头琴(拼音:mǎ tóu qín)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祖先为马尾胡琴,是中世纪北方弓弦胡琴的一种。
擂琴(拼音:Léi qín)又名"雷胡",传统拉弦乐器。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出现的一种乐器。
奚琴(拼音:xī qín)又称二胡,始于唐代。奚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京胡(拼音:jīng hú)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萨它尔(拼音:sà tā ěr)是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流传在南疆喀什一带,后传至北疆和东疆,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称塞他尔。
坠琴(拼音:zhuì qín)坠琴也称坠子、坠弦,传统拉弦乐器。是河南曲艺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
四胡(拼音:sì hú)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轧筝(拼音:zhá zhēng),南方又称作轧琴,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先驱筑的后代,属筑族乐器。自唐代出现其专称之后,广泛应用于宫廷、民间。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其形制和演奏形态以及称谓都有变化。
大广弦(拼音:dà guǎng xián),在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闽南地区流行的胡琴类民族乐器,常用于两地的歌仔说唱和歌仔戏的音乐伴奏。
马骨胡(拼音:mǎ gǔ hú)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玎黑(拼音:dīng hēi)克木人弓拉弦鸣乐器。因琴弦使用董棕丝而称董棕琴。又称玎、独弦琴,是克木人唯一的拉弦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
胡西它尔(拼音:hú xī tā ěr)一种维吾尔族拉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等地。由新疆艺术学校吐尔逊江依据维吾尔族民间传说创研而成。
胡琴(拼音:hú qin)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根卡(拼音:gēn kǎ)是藏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等地。
竖箜篌(拼音:shù kōng hóu)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百色地区各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兴义、安龙、册亨、望谟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