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腿琴(拼音:niú tuǐ qín)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黔、桂、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
藏京胡(拼音:zàng jīng hú)是藏族拉弦乐器,仿京胡制作,因形似京胡,汉族称其为藏京胡。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
多洛(拼音:duō luò)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塔吉克艾捷克(拼音:tǎ jí kè ài jié kè)是塔吉克族唯一的一种弓拉弦鸣乐器。形制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其邻近地区。
竹筒胡(拼音:zhú tǒng hú),壮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田阳、田东、那坡、德保和云南省富宁县等地。
布依四胡(拼音:bù yī sì hú)是布依族、苗族弓拉弦鸣乐器。苗族又称四弦胡。流行于贵州省黔南、黔西 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地。
呃吱(拼音:è zhī)呃吱状与琵琶相似,更近似于傣族玎罕。多为演奏者自制自用,故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多为45厘米左右,小者仅有30厘米,大者可达60厘米。演奏时有坐姿、立姿两种。
库布孜(拼音:kù bù zī)是哈萨克族等中亚民族传统乐器,创始人为八世纪末的萨满巫师库尔库特。汉文又译作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克亚克(拼音:kè yà kè)是柯尔克孜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曾译作克雅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
高音艾捷克(拼音:gāo yīn ài jié kè)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弓拉弦鸣乐器艾捷克的一种。具有清新、明亮和浑厚的音色。
多朗艾捷克(拼音:duō lǎng ài jié kè)是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因流行于南疆多朗地区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常用于器乐合奏或为“十二木卡姆”、“麦昔莱普”等传统歌舞伴奏,是多朗地区民间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
牙筝(拼音:yá zhēng)是朝鲜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较为悠久,形制与筝近似,音色圆润宽厚,可用于合奏或为戏曲伴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铁琴(拼音:tiě qín)又称“太琴”、“特琴”或“铁胡”。藏族拉弦乐器,形制与二胡相近,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及西藏广大村镇,多用于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谐”,现在多用于藏戏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