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管乐器

泥哇呜(拼音:ní wa wū),又称牛头埙、哇呜子、泥吹吹、吹吹子、泥箫、泥娃娃、啊欧子,泥牛埙和牛角箫,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阿乌(拼音:ā wū),又称布里拉,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昆明市近郊官渡区彝族撒马支系和子君人中。
短箫(拼音:duǎn xiāo),朝鲜族竖吹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
葫芦笙(拼音:hú lu shēng),别称布若,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民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骨哨(拼音:Gǔ shào),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声调。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其中鹿科动物居多,仅鹿角即有400多件,可知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
三眼箫(拼音:sān yǎn xiāo),一种特色的民族乐器,为苗族中一重要分支长角苗特有,多见于贵州省织金县、六枝境内,以其独特的结构、声音、功能闻名。
筚笋(拼音:bì sǔn),景颇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铜角(拼音:Tongjiao),是乐器“角”中的一种,号角用铜制故称,音色雄壮有力。通体仿照牛角用薄铜片制成,是中国北部、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间乐器。形态分两类:一种仿牛角,体弯;另一种直,作长锥筒形。古代宫廷仪仗乐盛用。
鼻箫(拼音:bí xiāo),别称虽劳、屯卡、圆哈,是海南岛黎族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
马布(拼音:mǎ bù),别称布惹,彝族独有的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从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口箫(拼音:kǒu xiāo),别称利列、唎咧,黎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
勒绒(拼音:lēi róng),别称松堪勒绒、筚绒、拉绒,景颇族特有的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筚尔(拼音:bì ěr),别称山苇笛,克木人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克木人聚居地区。
彝族唢呐(拼音:yí zú suǒ nà)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流行于贵州省威宁、毕节、六盘水和四川省凉山彝 族自治州甘洛、喜德、布拖等地。
勒尤(拼音:lè yóu)是布依族的民间双簧竖欢乐器。形似唢呐,无碗,上置虫哨吹奏,可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流行于黔西南广大地区。
咪咪(拼音:mī mī),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汉等族的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临夏、武都、甘南和青海省。
口笛(拼音:kǒu dí),竹乐器,1971年,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发明创造了口笛,适用于独奏、重奏、伴奏。
吐任(拼音:tǔ rèn),景颇语又称吐良、特令、拉库,是景颇、傈僳、拉祜等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
中音笙(拼音:zhōng yīn shēng),笙的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簧数多种。
筒箫(拼音:tǒng xiāo),朝鲜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