篪(拼音:Chí),吹孔气鸣乐器。中国古老的横吹竹管乐器。《广雅》中记载此乐器有八孔,但《周礼》中记载此乐器有七孔,而随着宫廷雅乐的逐渐衰落,这一种中国乐器已很罕见。
高音笙(拼音:gāo yīn shēng),现代笙的一种,音域较宽、半音齐全,适合合奏,高音笙通常以键笙的型制为主。
筒钦(拼音:Tongqin),又称“莽筒”、“铜冬”、“铜洞”、“大铜角”等。是藏族、蒙古族吹奏乐器,喇嘛教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低音乐器。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喇嘛寺庙中。在藏族地区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马布(拼音:mǎ bù),别称布惹,彝族独有的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从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嘉令(拼音:jiā lìng)乐器名称。嘉令,是藏族双簧气鸣乐器。藏语“嘉”为汉族的意思,“令”译为笛,意即汉族的笛子。又译作加林。汉语称藏族唢呐。
笙(拼音:shēng)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
乃依(拼音:nǎi yī),别称木笛、横笛,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双管巴乌(拼音:shuāng guǎn bā wū)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
细筚篥(拼音:xì bì lì)朝鲜语称“草劈力”,民间俗称“管子”。源于古代筚篥。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竖吹双簧气鸣乐器。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适于演奏朝鲜族风格的乐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朝鲜族聚居地区。
阿乌(拼音:ā wū),又称布里拉,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昆明市近郊官渡区彝族撒马支系和子君人中。
库洛(拼音:kù luò),又称多、道儿,僳僳族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
泥哇呜(拼音:ní wa wū),又称牛头埙、哇呜子、泥吹吹、吹吹子、泥箫、泥娃娃、啊欧子,泥牛埙和牛角箫,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筚(拼音:bì),别名筚姑、筚咪、筚朗、筚鹿、筚内、筚林当、筚端相,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海南省等地。
海螺(拼音:Hailuo),藏、蒙古、纳西、傣、满、汉等族吹奏乐器。又称蠡、梵贝、海螺号、法螺等。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
合欢萧(拼音:Hé huān xiāo),壮族一种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带农村。
壮笛(拼音:Zhuàng dí),壮语称奴,直译为笛,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 田林、百色、那坡、德保、靖西等桂西各地。
苗笛(拼音:miáo dí),苗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桂北苗族聚居地区。
筒箫(拼音:tǒng xiāo),朝鲜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筚总(拼音:bì zǒng)是景颇族、德昂族单簧气鸣乐器。因流行地区的不同、民族支系和各地方言的差别,又称筚满 、弄盏、筚也、蒙约、格朗、阿柬三筚、阿吉三筚等。流行于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瑞丽、陇川、盈河、梁河和保山地区腾冲、龙陵等地。
鹰笛(拼音:yīng dí),由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别称骨笛、鹰骨笛、惹。鹰笛有两种,一种是藏族鹰笛,另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常用于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