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管乐器

决列(拼音:jué liè)僳僳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等地。
波列(拼音:bō liè)是壮族双簧气鸣乐器。壮语又称比列、别列。壮语“波”、“比”、“别” 皆为吹,“列”为管,即吹管之意。汉族称壮族唢呐。是历史较悠久的民间乐器,经过改革,音色优美、音域扩展,已成为优良的独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宁明、 凭祥和南宁等地。
嘎嗦(拼音:gā suo),别名拉音笛,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那坡等地。
刚洞(拼音:Gangdong),从古代角类乐器衍化而来,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林、扎令,汉族称法号、喇嘛号,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管体多为铜制,也有银制或骨制的,其尺寸大小不一。流行于西藏、 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河北等省区。
骨笛(拼音:gǔ dí),是笛子的一种,别称鹰笛,鹰骨笛,惹,最早距今8000年前发现,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常用于独奏。
双勒浪(拼音:shuāng lè làng)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形制与布依族单管勒浪相同,由长短、粗细、音高相同的两支勒浪并排绑扎而成。也有在两 支并列的管身上口,插入一根弯曲的连接管,共用一个簧哨。
嘟噜(拼音:dū lū),别名簇、洞箫,黎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琼中、保亭、乐东、昌江和海口等地。
海螺(拼音:Hailuo),藏、蒙古、纳西、傣、满、汉等族吹奏乐器。又称蠡、梵贝、海螺号、法螺等。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
合欢萧(拼音:Hé huān xiāo),壮族一种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带农村。
双管巴乌(拼音:shuāng guǎn bā wū)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
木叶(拼音:mù yè)我国古代许多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是苗家富有古风色彩的天然乐器,吹木叶,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小闷笛(拼音:xiǎo mèn dí)俗称皮哨子,是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耶哈鲁或奔麦黑的里。彝语“奔麦黑”为虫壳,“的里”为笛,意即虫壳作簧哨的笛子。
低音笙(拼音:dī yīn shēng),笙的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簧数多种。
筚(拼音:bì),别名筚姑、筚咪、筚朗、筚鹿、筚内、筚林当、筚端相,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海南省等地。
苗笛(拼音:miáo dí),苗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桂北苗族聚居地区。
大嘀珑(拼音:dà dí lóng),布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古羊、代化、睦化、芦山和安顺地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等地。
美都(拼音:měi dū),苦聪人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苏尔奈(拼音:bā lā màn)即新疆唢呐,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双簧气鸣乐器。维吾尔语称苏尔奈、唢乃依,又有锁呐、琐奈、锁奈、唢呐等多种译称。俗名喇叭。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苗族唢呐(拼音:miáo zú suǒ nà)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花垣、凤凰等县苗族地区。
笛朽篥(拼音:dí xiǔ lì),又称决篥、笛篥吐、笛哦玛、哦里哦玛、达提吐来,僳僳族族边棱气鸣乐器,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