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管乐器

笛老挪(拼音:dí lǎo nuó),又称土洞箫,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彝族支系仆人聚居地区。
哈号(拼音:Nán xī hā hào)是一种几近失传的乐器,为瑶族先民所创,与瑶族乐器中的角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嫩竹削制而成。
芒筒(拼音:máng tǒng),别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侗、水、瑶等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筚建(拼音:bì jiàn),壮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
芒笛(拼音:máng dí),别称拉罗木、楞弄,岔芒人独有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勐拉区南柯新寨一带。
鹰笛(拼音:yīng dí),由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别称骨笛、鹰骨笛、惹。鹰笛有两种,一种是藏族鹰笛,另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常用于独奏。
拜(拼音:bài)黎族双簧气鸣乐器。黎语又称利拉罗。汉族称其为竹唢呐。流行于海南省乐东、东方、昌江等地。演奏时,其姿势和方法均与唢呐相似,就音质而言,拜的发音清亮、柔和,音色则悠扬而甜美。
库洛(拼音:kù luò),又称多、道儿,僳僳族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
瓦格洛(拼音:wǎ gé luò),别名小独笛、蔚格利、著,佤族的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
布巴(拼音:Mangtong),藏语称工东,汉族称大头号、布布号。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当卡寺和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黑经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中。
波伯(拼音:bō bó)波伯,纳西族双簧气鸣乐器。纳西语又称哺布,还有芦管、筚篥之称。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邻近地区。
长唢呐(拼音:cháng suǒ nà)是朝鲜族双簧气鸣乐器。古称大平箫、太平箫。又有唢呐之称。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嘉令(拼音:jiā lìng)乐器名称。嘉令,是藏族双簧气鸣乐器。藏语“嘉”为汉族的意思,“令”译为笛,意即汉族的笛子。又译作加林。汉语称藏族唢呐。
布利亚(拼音:bù lì yǎ),又称竹号,怒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
双管鼻笛(拼音:shuāng guǎn bí dí),又称双管鼻箫、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高山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台湾。
夜箫(拼音:yè xiāo),别名寥,苗族单簧气鸣乐器,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丹寨、凯里、麻江、黄平、榕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侗笛(拼音:dòng dí),别名介各、济各斯、各笛、草笛,侗族特有的吹口气鸣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波晓呼(拼音:bō xiǎo hū),别名双箫、双笛,布依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三都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等地。
笔管(拼音:bǐ guǎn),别称勒拱,布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环江等地。
鹿笛(拼音:Ludi),又称鹿哨,是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由桦木制成的唇振气鸣乐器。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