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管乐器

双管筚朗叨(拼音:shuāng guǎn bì lǎng dāo)是傣族、德昂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瑞丽、盈江、临沧地区镇康、耿马等地。
菲察克(拼音:fēi chá kè)是锡伯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锡伯语又称奥尔惠菲察克。汉族称其为苇笛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 查尔锡伯自治县各地。锡伯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歌舞盛行。经常可以听到高亢、奔放的猎歌、欢快的 婚礼歌、生产劳动的田野歌和富有草原风味的牧歌。每当夜幕降临大地,就会从远处传来青 年男女的情歌对唱,曲调优美,词句动听,有时替代歌声的则是悠扬委婉的苇笛声。
细筚篥(拼音:xì bì lì)朝鲜语称“草劈力”,民间俗称“管子”。源于古代筚篥。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竖吹双簧气鸣乐器。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适于演奏朝鲜族风格的乐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朝鲜族聚居地区。
太平箫(拼音:tài píng xiāo),别名展本都、展拍籁、展奢,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保山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贵州省毕节地区。
竹叶笛(拼音:zhú yè dí),别称拔奔、叶子笛,侗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从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寸笛(拼音:cùn dí),别称木比美,彝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地区。
咚咚亏(拼音:dōng dōng kuī),别称早古得、呆呆哩,土家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牛角(拼音:Niujiao),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是汉、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我国的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
铓筒(拼音:Mangtong),傣语称筚相短、哈亚。汉语称桶子、大铜角。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辽宁、吉林等地。
斯布斯额(拼音:sī bù sī é),也译作斯布孜额、斯比斯额,哈萨克族的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双管马布(拼音:shuāng guǎn mǎ bù)彝族独有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甘洛、越西、美 姑等地。
巴拉曼(拼音:bā lā màn)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双簧气鸣乐器。民间又称皮皮、毕毕、巴拉曼皮 皮。汉文史籍中曾译作巴拉满。它还有芦笛、芦管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各地,尤以南疆和田、麦盖提、莎车,东疆鄯善、吐鲁番等地最为盛行。
列都(拼音:liè dōu),又称都列、列嗄都、列古都,拉祜族边棱气鸣乐器,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等地。
双筚篥(拼音:shuāng bì lì),别称双觱篥,双簧气鸣乐器。
双管闷笛(拼音:shuāng guǎn mèn dí),彝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双柏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等地。
雄林(拼音:xióng lín),别名林布、久林、藏族竖笛、嘎尔巴雄林,藏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 甘肃等省区。
波芦(拼音:bō lú),壮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凤山、东兰、巴马等地。
壮笛(拼音:Zhuàng dí),壮语称奴,直译为笛,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 田林、百色、那坡、德保、靖西等桂西各地。
双管竹叶笛(拼音:shuāng guǎn zhú yè dí)侗族单簧气鸣乐器。侗语称拔奔或纪拔昧。拔奔意为用竹叶作簧的笛子。纪拔昧意为用叶子作簧的笛子。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筚达(拼音:bì dá)是黎族单簧气鸣乐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族称其为双管或黎族排箫。 流行于海南省东方市黎族支系,黎、美孚黎聚居地区和海南省专业艺术团体民族乐队中。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