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管乐器

筚多喝(拼音:bì duō hē),别称喃多喝、敦嘟喔,壮族、苗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芒笛(拼音:máng dí),别称拉罗木、楞弄,岔芒人独有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勐拉区南柯新寨一带。
菲察克(拼音:fēi chá kè)是锡伯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锡伯语又称奥尔惠菲察克。汉族称其为苇笛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 查尔锡伯自治县各地。锡伯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歌舞盛行。经常可以听到高亢、奔放的猎歌、欢快的 婚礼歌、生产劳动的田野歌和富有草原风味的牧歌。每当夜幕降临大地,就会从远处传来青 年男女的情歌对唱,曲调优美,词句动听,有时替代歌声的则是悠扬委婉的苇笛声。
筚达(拼音:bì dá)是黎族单簧气鸣乐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族称其为双管或黎族排箫。 流行于海南省东方市黎族支系,黎、美孚黎聚居地区和海南省专业艺术团体民族乐队中。
直通箫(拼音:zhí tōng xiāo),又称缺口箫,苗族边棱气鸣乐器。苗语称展道杆,意为直通的吹管。苗语 又称展青角,意为缺口的吹管。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 、那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地。
长积(拼音:cháng jī),别称双管,苗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扁牙等苗族聚居地区。
双管鼻笛(拼音:shuāng guǎn bí dí),又称双管鼻箫、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高山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台湾。
扎布令(拼音:zhā bù lìng),又称陶笛、德林、扎令、列丝,藏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和藏北高原牧区。
哈号(拼音:Nán xī hā hào)是一种几近失传的乐器,为瑶族先民所创,与瑶族乐器中的角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嫩竹削制而成。
雄林(拼音:xióng lín),别名林布、久林、藏族竖笛、嘎尔巴雄林,藏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 甘肃等省区。
塔吉克竖笛(拼音:tǎ jí kè shù dí),别名苏奈依、唢勒耐依、苏那依,塔吉克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五月箫(拼音:wǔ yuè xiāo),瑶族支系排瑶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双管侗笛(拼音:shuāng guǎn dòng dí),侗族的吹口气鸣乐器,已用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
波晓呼(拼音:bō xiǎo hū),别名双箫、双笛,布依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三都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等地。
筚相(拼音:bì xiāng),布朗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思茅地区澜沧、 墨江,临沧地区耿马、双江、永德、云县等地。
筚鲁(拼音:bì lǔ),别称洪拜、布惹、草杆、直箫,彝族、拉祜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永仁、姚安等地。
波芦(拼音:bō lú),壮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凤山、东兰、巴马等地。
其篥(拼音:qí lì),别称士布里、帮、吕渣、肖列,羌族、藏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黑水、理县、汶川等地。
刚洞(拼音:Gangdong),从古代角类乐器衍化而来,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林、扎令,汉族称法号、喇嘛号,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管体多为铜制,也有银制或骨制的,其尺寸大小不一。流行于西藏、 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河北等省区。
太平箫(拼音:tài píng xiāo),别名展本都、展拍籁、展奢,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保山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贵州省毕节地区。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