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长鼓技巧

首当其冲的是先要掌握良好的“手法”。同时,必须要有正规的、通俗易懂的演奏手法和演奏技巧。当然,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领奏符号及“指挥手势”在蒲剧锣鼓演奏行进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司鼓演奏者引导其他打击乐器进入演奏所敲的鼓点,演奏过程拾遗补差,演奏的速度由慢到快、由快渐慢的渐变过程中指挥变化的‘点法’的总称。它是司鼓演奏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环节,也是‘底棰’之后,司鼓者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没有领奏符号,打击乐器的演奏就无法开始,演奏便不能顺畅地展开。 只有领奏正确,才能为锣鼓的顺利展开建立良好的基础,为“加花”创造有利的条件,使所有的打击乐器得到有效的控制,把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和进展速度,通过司鼓的准确指挥和演奏来完成,从而为表演者的唱、念、做、打服务,使演出有组织、有计划地展现给观众,使之成为完美的综合性艺术。独立反复型的领奏符号是...
阅读全文 >>
演奏时,大长鼓平置于特制的鼓架或桌案上,一人用手拍击一端鼓面,也可两人拍击两端鼓面,只用于合奏或为歌舞伴奏,不作舞蹈道具使用;中长鼓和小长鼓演奏时,左手持握鼓腰,以右手轮番拍击两端鼓面,边击边舞,这就是闻名的瑶族长鼓舞。 在瑶族的民间舞蹈中,《长鼓舞》是最为闻名的。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瑶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这天,人们便会如醉如痴地跳起长鼓舞。也可系绳斜挂于肩上,双手拍击,或左手执鼓中部,用右手拍击,边击边舞,或左手执鼓中部,用右手拍击,边击边舞。长鼓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乐舞时,常用八音乐队伴奏。奏法较多,内容丰富,变化多样,民间流传有“三十六套七十二层”的说法(即鼓有三十六种打法,舞有七十二种动作),内容多为表现瑶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如伐木、狩猎、盖房等等。在节日和喜庆活动中使用。...
阅读全文 >>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鼓身细长,多以燕脂木制作,整段原木经车旋而成,鼓身用整段泡桐原木挖制或旋成,内腔挖空,两端相通,外形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两端鼓口较为粗大、稍粗而空,形成两个共鸣鼓腔。中间鼓腰较为细小。 瑶族长鼓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长鼓,全长200厘米、鼓腰直径1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30厘米;中长鼓,全长100厘米、鼓腰直径5厘米-6厘米、两端鼓面直径12厘米-13厘米;小长鼓,全长70厘米、鼓腰直径3厘米-4厘米、两端鼓面直径11厘米-11.5厘米。长鼓虽尺寸不同,但都蒙以羊皮或山兔皮,蒙皮方式有三,一是用鼓钉将鼓皮固定于两端鼓口四周;二是用鳔或胶将皮膜直接粘附在鼓口上;三是用竹圈将鼓皮紧箍于鼓口上。 通体多彩绘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绚丽图案纹饰,也有专门涂以红、黑两色油漆,并在两端鼓面四周漆以绿色装饰图案,油漆色调鲜明,极...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