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达卜概览

达卜

达卜(拼音:Dá bo),维吾尔音乐的灵魂,在大部分的舞曲和民间歌曲中达卜是必不可少的。达卜音色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

南北朝时我国西域已有了达卜,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34年)壁画中,就绘有鼓形扁圆、单面蒙皮、背面有许多小铁环的单面鼓。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胡旋女》诗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 鼓一声双袖举,雪飘转蓬舞。”生动地描绘了达卜与歌舞的密切关系。《西域闻见录》(云岫抄藏)卷七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可见达卜在民间乐队或歌舞中还起着指挥作用。清代,达卜列入宫廷的回部乐中,清允禄等编《皇朝礼器图式》(卷九)中有较详细的记载:“钦定宴飨设回部乐。达卜,木匡,上冒以革,形如手鼓而无柄。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厚二寸二分七厘五毫……以二手击之。”《清史稿》(卷一百一十)载:“达卜,木框冒革,形如手鼓而无柄,有大小二制,一面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一面径一尺二寸二分四厘,皆髹黄漆,面绘彩狮,以手击之。”长期以来,达卜广泛流传于西域民间,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

鼓框用桑木制作,呈扁圆形,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三十余枚小铁环。自本世纪50年代以后,达卜还多用蟒皮蒙面,使发音清脆响亮。在维吾尔族民间,达卜规格不一,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鼓面直径44厘米~52厘米、鼓框高5厘米~5.5厘米;中者鼓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鼓框高4厘米~4.5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0厘米~ 28厘米、鼓框高3厘米~3.5厘米。维吾尔族民间乐队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 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则常使用小型鼓。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达卜多面,其中有大小两面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达卜是乐队的灵魂,节日的大腕,特别是每逢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古尔邦节或婚礼喜庆的日子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达卜鼓一敲响,人们随鼓乐起舞,整个场面呈现狂欢的高潮。在欢乐的日子里,它能把人们的激情和快乐通过声音和敲击传递给每个人,那份浓浓的情意弥漫在空气和人们心中,让你一靠近就能体会并很快融入这种氛围,因此,达卜也被人称为“灵魂的演奏者”。 达甫既是用于唱歌跳舞的伴奏乐器,又可作为风格独特装饰品。

  • 拼音:Dá bo
  • 起源:雏形或源于中东
  • 分类:维吾尔族乐器
  • 流行地区:新疆天山南北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