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弦箜篌(拼音:shuāng pái xián kōng hóu)是我国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箜篌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沿袭着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但这种现象,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变了。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在箜篌领域中首先创制成功双排弦箜篌,不仅使箜篌的结构和演奏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在音响效果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已用于音乐实践中,并首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箜篌。
1958年,沈阳乐器厂民族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开始了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乐器遗产——箜篌的发掘工作。1963年,韩其华完成了第一稿箜篌的设计和制作,但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1975年后,他又进行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的设计和制作,按照他自己制定的“一仿、二改、三创”的原则,不断在发掘和研制工作中取得成果。1978年,韩其华历经二十年的研究、探索和试验,终于完成了他的第四稿箜篌的设计和制作,创制出崭新的双排弦箜篌,为我国的乐器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架双排弦箜篌,通高175厘米、底长85厘米,在低音弦一侧设有琴柱,为框架式竖箜篌。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架双排弦箜篌。松木制,通高188.5厘米、底长57厘米、宽13厘米,低音弦一侧设有方柱形琴柱,为框架式竖 箜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