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光亚(象脚鼓)技巧

演奏时,将鼓带挎于肩上,鼓身斜置于左侧胯部,鼓面朝前而高,鼓尾朝后着地,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微弯、足尖着地,身体略向右倾斜。 左手扶鼓框边缘,以食、中、无名、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拍击鼓面,右手多击重拍,用半握拳捶击。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等。 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掌、膝部也参加击鼓,弯身扭腰、千姿百态。可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复杂的节奏,并可千变万化。 旧时,光亚主要在小乘佛教寺院中敲击,用于宗教法事,只敲不舞。嗣后,流传于民间,才出现边奏边舞形式,但也只是奏者单独表演。由于鼓身太重,光亚不单独演奏,它常与铓、镲组合在一起,为《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纱巾舞》等各种民间舞蹈伴奏。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到农闲时节,各村寨鼓手要进行光亚竞技比赛,佛寺中的...
阅读全文 >>
鼓身修长,头大、腰细、尾端喇叭形,可分为鼓胸(共鸣腔)、鼓腰(传音孔道)和鼓足(鼓尾)三部分。各地规格不一,高度有别。一般通高160厘米~180厘米,最高者达200厘米,鼓面直径28厘米~32厘米、最大者达38厘米。 鼓胸(首端)呈杯形共鸣体,长60厘米左右,下部呈弧形收束与鼓腰相接。 鼓腰为空心圆柱体,长100厘米左右,最细处直径15厘米,外表刻有环形纹饰。 鼓足呈喇叭口状,其上绘有莲花图案。 鼓身多采用一般当地的曼孟树(即芒果树)掏空树心制成,鼓面蒙以黄牛皮,皮面固定在鼓腔边的圆形藤圈上,鼓胸下部收束处也设一小型圆藤圈,用细牛皮条将两藤圈往复勒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控制发音高低。如果在演奏前,用蒸熟的糯米饭做成茶杯口大的一个环,贴于鼓面的正中,拳击环内,鼓便发出沉重的响声,可远闻数里。 ...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