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黄泥鼓概览

黄泥鼓

黄泥鼓(拼音:Huáng ní gǔ)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大瑶山上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称黄泥鼓。用黄泥浆糊过的鼓面,由于鼓面湿润,增加了厚度,敲打起来发出“空央、空央”的双连鸣音,特别宏亮、动听,音传数里之外。黄泥鼓是用木质软韧而轻便的泡桐树木镂空两头制成。有公鼓、母鼓之分。公鼓腰长,母鼓腰短,鼓头两端呈喇叭形。

鼓身用整段苦楝树、桐树原木挖制而成,两端蒙以山羊皮或牛皮,皮面固定在两个圆形铁圈上,盖于两端鼓口上,用铁钩系绳相对绷紧。黄泥鼓有公鼓、母鼓两种,其鼓形和 尺寸各不相同。公鼓,全长170厘米,鼓身中间细小、两端粗大,形如两个倒接的喇叭,鼓腰直径6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3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1厘米。母鼓,全长100厘米,鼓身两端似桶,中间细腰较短,形如两个倒接的脚杯,鼓腰直径11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2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2厘米。鼓身素色或彩绘龙凤图案。

演奏时,公、母鼓的持法、奏法各有不同。奏公鼓时,左手持握鼓腰,举鼓于胸前,并上下、左右舞动,右手交替拍击两端鼓面;奏母鼓时,将鼓系带挂于腹前,双手分别拍击两端鼓面。黄泥鼓的演奏常与舞蹈相结合,多为边击边舞,民间称其为黄泥鼓舞。也可两人同击一鼓,常由一个母鼓和几个公鼓组队进行演奏。黄泥鼓无固定音高,参加合奏的鼓均需用 湿黄泥粘涂鼓面,使其音高一致、音色铿明亮。用于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凡逢年过节、师公活动、喜庆丰收、祭祀祈祷或丧葬斋事等场合,瑶族人民都要演奏黄泥鼓。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等地,每个寨旁林中都有一块“浪坪”,春节期间,青年男女到这里尽情歌舞、谈情说爱、跳黄泥鼓舞,许多美满姻缘就是这样缔结的。黄泥鼓既是歌舞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 拼音:Huáng ní gǔ
  • 类别:打击乐器
  • 民族:瑶族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