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藏族音乐的人都知道,藏族弹唱在整个雪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藏族人里,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会弹奏一种叫“扎念”的乐器,扎念的声音悦耳柔和,特别适合用它来抒情。
扎念为藏语的译音。藏语“扎”意为“音”,“念”意为“悦耳”,“扎念”的译意为“悦耳之音”。扎念是一种弹拨乐器, 是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普遍流传的藏族传统乐器之一。
扎念由琴身、琴弦、琴马、拨片、跨带这几部分构成。
1、琴身
扎念的琴身为木制, 由形似横剖葫芦的共鸣箱、 长短不等的琴杆和弯曲成半圆形的琴头等构成。
2、琴弦
扎念的弦一般称为“举”,在阿里的底雅一带亦叫做“兹贵”,意为用山羊肠做的绳线。扎念的琴弦可选用多种质料,包括羊肠、牛筋、丝线或金属弦等,其中金属弦用的较少。扎念大共鸣箱的底端有一个叫做“举拢”的略凸起的系弦装置,琴弦...
阅读全文 >>
扎念作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代表性藏族传统乐器之一。传至藏族地区后藏一带,在拉孜县广受欢迎。拉孜县素有“堆谐之乡”的美誉并以弹唱扎念闻名于世界,我县扎念加工在县区域内略有分布,最出名的为彭措林村的扎念合作社,而群培(伦珠)作为县级扎念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扎念音质,音色及做工比起其他技艺人更为出色。
传统的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马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身多使用桑木、桦木、松木以及核桃木制作。琴体大小不一,常见者全长为100厘米-110厘米。共鸣箱似切开的半葫芦形,长27厘米左右,用整块木料掏空内腔制成,背面大多刻有棱形花纹。共鸣箱的正面则蒙上羊皮、鹿皮、鱼皮或蟒皮,面宽14厘米-16厘米。由于蟒皮原料较少见,有些艺人会在共鸣箱的羊皮上绘制鳞片状花纹,虽然音色依然不及蟒皮所制的扎念,但也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在共鸣箱的皮面上方,开有一个弯月形出音...
阅读全文 >>
扎木年,藏族较古老的弹拨乐器,以下为大家介绍扎木年的演奏技巧。
演奏扎木年,可采取立姿或坐姿。奏者立姿演奏时,将系于琴上的绸或布制彩色背带挎在右肩上,使琴身斜挂于胸前,琴头朝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弦发音,可边弹边舞。
奏者坐姿演奏时,多席地而坐或坐在椅子上,将琴头斜向左方,共鸣箱斜置于右腿上。左手扶持琴杆,常用食指与中指或食指与无名指按弦,拇指不能放在指板上,右手执牛角制拨片弹奏。大、中扎木年最为常用,六弦分为三组,相邻两弦为一组,同按四、五度关系定弦为:a、a、d1、d1、g、g。演奏中不换把位,只用第一把位。音域g—g1,一个八度 。音色浑厚,发音响亮。常将旋律音移低或升高八度演奏。
演奏技法除了有弹、挑、轮、按外,还有一种藏语称为“铁通”的常用技法,即先弹奏一音,接着按同一弦的上二度或上三度音,第二个音是利用第一音后的...
阅读全文 >>
传统的扎木年,由 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马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在藏族民间这些部分还有其俗称。
扎木年多使用 桑木、 红木、 核桃木、 檀香木制作,以红木制品为佳。琴体大小不一,常见者全长100厘米~110厘米。
共鸣箱(藏族俗称“池塘”下同)似切开的半葫芦形,长27厘米左右,用整块木料制作,上部较小,掏空内腔,表面呈棱形,下部挖出椭圆形腹腔,表面蒙以 山羊皮、獐子皮或鱼皮,面宽14厘米~16厘米。
在琴皮上方的琴面上,开有一个弯月形出音孔 (“扎木年卡”,意为“扎木年的嘴”)。
腹腔里面的琴背与皮膜之间置有一个松木音柱,琴背表面刻有七条竖向凸条花纹或在同一位置粘以细木条,既外表美观,演奏时又避免琴身滑动。
琴头(“当里”,意为“马头”)先向后、再朝前弯曲、呈半圆形,顶端一般无饰。也有的...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