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芦笙(排笙)资讯

贾征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开展芦笙现场示范教学。  他创编芦笙合奏曲目,大胆地创新和尝试芦笙乐团演奏方式,让芦笙这一“乡野”乐器走进大雅之堂。同时,为了家乡的民族乐器获得更好的传承,他走进学校,担当起“传承人”角色,把芦笙乐器的演奏和教学方法传授给老师,指导学生演奏,他就是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融水苗族芦笙音乐)、广西文化旅游推广大使贾征。 8月26日,受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邀请,贾征来到该校,为音乐老师开展苗族芦笙音乐教学培训活动。贾征讲述了芦笙乐器传承创新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手把手地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希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融水民族小学的老师,在今后的芦笙教学上更科学有效地给学生传授民族技艺。”贾征说。 ...
阅读全文 >>
为了让青少年从小树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5月27日,通道侗族非遗文化宣传小组携侗家特有的乐器——芦笙,走进了武陵中学,联合校德育处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宣传表演活动。 侗族民间以吹芦笙为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都少不了吹芦笙。据了解,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传小组现场展示了“伦正”“伦尼”“伦我”“伦略”等类型的表演,一阵阵优雅的侗歌芦笙响彻校园。其中大芦笙用来吹奏低音,吹奏时固定一地,高高耸立,庄重严肃;中小芦笙吹奏主旋律,小芦笙担任领奏。大中小芦笙齐奏时,高低音交相呼应,音域宽阔,音调多样,气势恢宏,赢得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本次活动,广大师生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在宣扬民族精神、传播民...
阅读全文 >>
“社区真的为我们苗族文化传承办了件好事,为我们苗族老百姓办了件实事。”5月28日下午2点,47岁的汪家山社区一组居民唐小妹在汪家山社区龙泉国际1栋3楼,西米音乐工作室大厅“汪家山苗家‘读书郎’芦笙传承班动员会”现场感慨不已。 大厅里人头攒动,20位社区苗族群众带着自家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见证汪家山苗家“读书郎”芦笙传承项目进入倒计时。 “脍炙人口的儿歌《读书郎》是已故音乐家宋扬,在1945年的时候,在我们汪家山根据苗族小儿郎的芦笙调激发灵感创作而成,我们的苗族芦笙是值得骄傲的。”动员会上,社区书记杨纪军说,芦笙技艺的传承历来都是通过长辈口口传授,这种方式传承起来比较保守,受众面窄,所以能够熟练演奏芦笙的艺人越来越少,高超的芦笙演奏技艺更是后继乏人,汪家山的苗族芦笙面临失传。“传承、延续、发展,弘扬苗族文化,从娃娃抓起...
阅读全文 >>
“事事皆入笙歌,处处均有笙乐”,芦笙是苗族传统而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伴随着苗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苗族节日里,空明嘹亮、气势磅礴的芦笙合奏穿越森林,响彻山谷,这是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古老传唱,动人心魄…… 在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敖里村,有一位坚持制作芦笙几十年的传承人——吴老郎,现已59岁。 从江县丙妹镇的山间,树木苍翠,微风习习,生命之气充斥在这山峦之中。刚到敖里村,见到吴老郎身着民族服装,腰间挂着砍材刀,手拿着一把苦竹,原来这是吴老郎一早去竹林里收集回来准备制作芦笙的重要材料。吴老郎是土生土长的敖里村苗族人,因家里祖祖辈辈都制作芦笙,吴老郎从小对于芦笙就有着极大的兴趣。在父亲的指导下,吴老郎一点一点学习制作芦笙,技艺日益精湛。同时,吴老郎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使其制作的芦笙在音调上比传统芦笙更准确,造型更美观,深受当...
阅读全文 >>
近日,从江县往洞镇往洞村校联合关工委结合自身实际及本地特色,组织“五老”到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暨“九洞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系列活动。 活动以年级组(高、中、低年级)为单位进行,同学们围绕往洞村的九洞侗族大歌以及牛腿、琵琶、芦笙等学习历史背景、分享故事情景、剖析人物性格等方面展开。往洞村九洞“侗族大歌”及牛腿琴、琵琶等乐器内涵丰富,故事情景多种多样,包含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深度还原历史故事和角色扮演,以达到酬神祈福和教化家族子弟的效果。 “芦笙、牛腿琴、琵琶这些侗族的传统乐器既能演奏出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有着奇妙的故事,我也想学会怎么弹奏这些侗族传统乐器!”五年级学生石敏听完讲座后向老师说道。 ...
阅读全文 >>
芦笙是苗族传统而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伴随着苗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事事皆入笙歌、处处均有笙乐”。 金沙县位于毕节市东部,地处乌蒙山与大娄山山脉交汇处,乌江与赤水河之间。在这里,苗族相对聚居的岩孔镇等地,都有技艺精湛的芦笙制作师。 民族音乐学家杨方刚先生在其《芦笙乐潭》中叙道:“芦笙的历史沿革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支笙苗(苗语称格仰)的创制;以葫芦为笙斗,有不同音高的六支笙苗的葫芦笙的改制发展;以木制笙斗取代葫芦笙斗的变革。”据了解,文献记载的(木制笙斗)芦笙虽初见于明代,而推动这种(由葫芦向木制笙斗)变革的发生直至成型定制,当在晋至宋代的苗族大迁徙时期。 苗族芦笙 金沙苗族同胞制作和吹奏的芦笙,正是承袭了这种悠远深厚的历史渊源。芦笙于苗族同胞来说是生活与精神的联结,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在...
阅读全文 >>
传情达意 、“笙”声不止,芦笙,是拉祜爱情的甜蜜调子,更是拉祜文化的隽永密码。 芦笙,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拉祜文化传承的重要“密码”之一。它在拉祜族文化历史的悠悠岁月中,有着隽永的光芒和不败的音色。 芦笙制作,这项极具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拉祜族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于2006年5月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普洱市澜沧县木戛乡南六村,南嘎河人制作芦笙的工艺精细考究。这里的成年男子大都会制作芦笙,以家庭为单位的师承关系,将芦笙制作代代相传。 制作芦笙的原材料除了自家栽种的形状好看的葫芦外,铅、金竹...
阅读全文 >>
苗娃合唱团、苗娃芦笙队、民族刺绣班......多种充满民族韵味的课程,让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下称:融水县民族小学)学生的课余生活既充实又快乐。融水县民族小学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通过开展多元化课程,让课堂文化有活力。 在融水县民族小学,每周四早上的课间操是学生表演的舞台。伴随着一曲曲竹笙乐响起,同学们跟着节拍旋律边唱边舞,用自编的民族舞串烧,演绎着传统文化。 “这是学校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打造的体艺促发展工程,除此之外还有书香校园工程、习惯养成工程、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主题活动课程化工程。通过这几大工程,学生成长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融水县民族小学校长吴谏虹告诉记者,学校少数民族师生占比达82%,经过长期的调研和摸索,结合师生情况及地域特点,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育融合”培养课程。 ...
阅读全文 >>
2022年4月20日,安顺市文化馆、平坝区文化馆走进桃花湖村新寨移民点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声乐、舞蹈、芦笙艺术普及活动。 市、区文化馆业务骨干来到桃花小学开展声乐、舞蹈等艺术普及活动,由专业老师对孩子们进行了声乐和舞蹈培训,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歌曲《铁路修到苗家寨》,并就孩子们新学会的歌曲现场编排了舞蹈。同时,在桃花湖村安顺市文化馆专业芦笙演奏老师对移民点芦笙队从演奏技巧和理论知识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培训和辅导。 本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内容丰富,身着苗族盛装的老乡们纷纷表示:“感谢市、区文化馆给我们大家提供这么好的文化体验活动,既能提高音乐舞蹈水平,又能凸显本地文化特色,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 另外,为促进苗族...
阅读全文 >>
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循声望去,清越的芦笙在操场上吹响,欢快的曲调高低起伏,让人心潮澎湃。在融水县民族小学里,这样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画面时常上演。 融水县民族小学少数民族师生占比达82%,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学校。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渐渐失去年轻一代的传承。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该校结合师生情况及地域特点,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以传承非遗文化为契机,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 “我喜欢刺绣,因为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说到刺绣,县民族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黄可馨眼里满是喜欢。 ▲老师在教学生们刺绣。 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该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成立民族刺绣班、苗娃芦笙队、苗娃合唱团,并聘请非遗文化...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