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铓锣技巧

哈尼族铓锣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昂玛突”(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所以叫“十月年”)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表现出了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 铓锣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锣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起到吸引猎物的作用,若是单身或人少而碰到猛兽时,急风暴雨似的击打又可以起到口下跑野兽防身自卫的作用。 特别是哈尼人祈祷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的传统“祭竜”仪式,更是离不开铓锣,他们总是将铓锣舞贯穿始终。 每逢重大节日期间,哈尼人均在山寨中设立铓锣场,唱起缅怀祖先业绩的“哈巴”叙事长歌,跳起粗犷雄浑,反映哈尼人远古社会生活以及开凿梯田艰辛的铓锣舞。 舞时,首先由经过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德长者主持开鼓仪式,在铓锣上敬酒...
阅读全文 >>
铓常用于西安鼓乐等器乐合奏、昆曲、晋剧、川剧等地方戏曲伴奏,有时也参加民族乐队演奏。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用于节日庆祝、民间器乐合奏、傣戏、壮剧和各族民间歌舞伴奏及体育表演活动中。 常常和象脚鼓(或其它鼓)、钹组合在一起使用,数量不定,音高不限,少则是一大铓一小搭配,大的称母铓,小的称公铓,母铓奏强拍,公铓奏弱拍。如同时使用多铓,奏高音可密集,奏低音要稀疏。 铓也用于生产活动中,在集体围猎时,可助威壮胆;马帮在深山密林时,可惊吓野兽、岔道不迷路; 放牧前,各户放出牲口,牧归时,各家牵回牧畜。 此外,在宗教祭祀活动中,铓是通神的法器,遇年节庆典、聚会议事、火警灾情时,又是聚众传讯的乐器。 ...
阅读全文 >>
通体用青铜铸成,圆盘形,中心突起呈半球形乳状,铓面不平坦,边缘部分也有一圈突起,铓边比其它锣稍宽。铓体大小不一,规格较多。 常见的铓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铓面径40厘米、边宽6厘米、乳脐直径7厘米、乳高5厘米;中铓面径30厘米、边宽5厘米、乳脐直径6.5厘米、乳高4厘米;小铓面径20厘米、边宽3.5厘米、乳径6厘米、乳高3厘米。铓面边缘突起高度0.5厘米~1厘米,铓边一侧钻孔系绳。此外,最小的铓,面径仅9厘米、边宽1厘米,音高可达a2;最大的铓,面径72厘米、边宽14 厘米,音低可到F或G。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几十面铓,最小者面径15厘米、边宽3厘米;最大者面径67厘米、边宽11厘米。其中两面铓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20世纪50年代 ,在云南省蒙自县的壮族和彝族民间,曾发现凹乳式异型铓...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