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具有戏曲的形态。它的演出往往穿插在眉户戏目中间,应观众要求登场。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逗笑见长以说白和表演为主的幽默艺术。
“崆峒笑谈”也叫“笑摊、笑坛”,俗称“谝干传”或“丢丑”,是平凉小曲的前身,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
目前流传的“崆峒笑谈”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一、有表现群众生产生活而又富有情趣的,如《扬场》《推磨》《拉猴》等。二、属于讽喻人改恶从善一类占的比重不小,如劝人戒赌的《春姐找父》。三、讽刺旧社会官老爷们的腐败、昏庸、无耻,赞美普通百姓的机智、善良并给予同情的剧目也很多,如《打面缸》《闹老爷》等。四、讽刺、挖苦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如《双摇会》《大夫小妻》等;五、反映亲戚、邻居和家庭纠纷或矛盾,如《两亲家吵架...
阅读全文 >>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
“金”类包括钟、铃、鎛(bó)、镛(yōng)、铙(náo)、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qìng)、、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xūn)、缶(fǒu)等;
“革”...
阅读全文 >>
铙[náo],又称钲和执钟,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据史籍记载,铙是退军时用以停止击鼓的。《周礼》说“金铙以止鼓”,是军队中用来指挥进退的器具。
而这类被称为“大铙”的青铜器,比一般铙要高大厚重,大都出土于南方地区,主要用于军旅和祭祀活动。而从墓葬出土的情况看,铙似乎还可同其它乐器配合,用于宴乐或祭祀。商代后期出现3件铙为一组的编铙,可以奏出简单的乐曲,为举行盛大祭典活动时的礼器。西周时期发展至挂在架上多达8件的编钟,由一人敲击。
中国古代的铙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制,实为同名异器。编铙中的铙,为钟类乐器的一种形制,最早实物见于湖南宁乡出土的饰有善面纹的青铜编铙。
铙有单件,成组排列的铙,被称作编铙。殷墟商代墓葬中,曾有大小相次、三个成组铙出土,...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