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鼓(拼音:pái gǔ)是鼓类乐器的新品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蔡惠泉、杨竞明等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制作而成,以后又不断有所改进。排鼓发音激烈、跳荡,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洪亮,尤擅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在乐曲《山寨的节日》、《海上锣鼓》、《龙船锣鼓》中,均有排鼓的独奏乐段。
排鼓由五个大小不同、发音有别的鼓组成一套。鼓身高29至33.3厘米,上口面直径16.7至37厘米,下口面直径11.7至37厘米。每个鼓的两面鼓框外径相同而内径不一,可发出音高不同的两个音来,故五个鼓有十个音。每个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调音幅度可达四或五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定音。鼓身固定在一个可以升降的特制鼓架上,鼓架上端为“u”形架,鼓身置于架中可以翻转进行音高选择。
中国打击乐以其多样和富于变化的音色,为传统民间戏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历史上鼓和锣这两样至今仍被广泛演奏的中国传统乐器,其起源和发展多有学者研究,其种类及制造的过程,是想深入去探索的,在此先初步探讨现代台湾国乐团中常见的鼓、锣类及其鼓棒、架子之形制,以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开端。
排鼓的击鼓要领和动作与大鼓相同,排鼓两面都能定音,这是因为每只排鼓的鼓膛一面大,一面小,其音域也不一样,每只排鼓两面定音多为四五度关系,其原因是在演奏时虽然只敲击一面,但另一面的鼓皮不是静止的,会产生共振。所以将两面鼓皮定音为协和音程,一方面容易把音定准,另一方面又可使发音纯净,因为敲击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节奏鲜明,在排鼓演奏与教学中,无论打轮奏、滚奏,还打练习曲、独奏曲时其声音质量是需要特别下工夫的。
吉林省歌舞剧院于延河与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合作,研制成由十三面鼓组成的排鼓,鼓身用玻璃钢制作,鼓和架为插口式结合,结构新颖,已用于舞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