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届上海音乐学院笙艺术周在上海举办,不仅搭建起了笙艺术展示与国际交流的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极大地推动了笙艺术的蓬勃发展。时隔七年,第二届上海音乐学院笙艺术周于2022年11月21日如期拉开帷幕。
本届笙艺术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与上海音乐学院笙艺术周组委会承办。艺术周扎根于上音民乐系笙专业自身特色与积累,延续往届笙艺术周的高水准与开放胸怀,汇集海内外笙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及理论家,以四场重量级的音乐会与两场高峰学术论坛构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笙艺术展示交流平台,取得了广泛的关注以及丰硕的实践与理论成果。除了在沪的本届艺术周顾问——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翁镇发、上海笙研究会会长李裕祥外,还邀请到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守成,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光陆,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孙友、教师陈人杰,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邵春良、...
阅读全文 >>
8月31日晚,由粤港澳音乐家联袂演绎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上演,拉开了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帷幕。
这是一场集合了大湾区西洋乐与民乐艺术精英的音乐盛会。他们共同协力将这部灵感源于北宋山水画巅峰代表作《千里江山图》的交响音诗,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千年古画穿越时空,活化为音乐诗篇,令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演出现场。
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港澳乐手代表。他们在大湾区生活、工作、逐梦,各自展开了一段精彩纷呈的爱乐之旅。他们的成长轨迹彼此交错、互融共生,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共建的锦绣长卷上,留下了一串串独特而闪亮的音乐足迹。
南下澳门传播“笙”音的“拓荒者”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笙是一件古老又相对小众的民族乐器。它存在于我们从小学习的古诗词里:《短歌行》中的“我有嘉宾...
阅读全文 >>
暑期将至,河北省群众艺术馆2022年艺术普及暑期免费培训继续招生!报名截止到 2022年7月3日,课程将于2022年7月12日正式开课。
据了解,河北省群众艺术馆2022年艺术普及暑期免费培训第一期暑期报名,几天之内火热报满,经协调、商议,最终决定增开暑期公益培训班 14 个,同时增加了多个门类的艺术课程,希望大家能度过一个既充实又有意义的夏天。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少儿拉丁舞2班招收6-12岁儿童20人;成人街舞2班招收18-45岁市民20人;少儿软笔书法2班招收6-12岁儿童20人;少儿葫芦丝2班招收6-12岁儿童20人;少儿播音主持2班招收 6-12 岁儿童 20 人;少儿合唱班招收 6-12 岁儿童 30 人;少儿古筝成品 1 班、少儿古筝成品 2 班各招收 6-12 岁儿童 6 人;少儿二胡成品班(自备乐器...
阅读全文 >>
他是一个业内人士公认的笙师傅,更是一个笙工匠。鲁、豫、苏、皖、冀、津、沪几十个省级文工团和剧团用的笙,大多出自他的手。可他没有学历证书,也没有车床和工具。成全他取得硕果的是,妻子当年陪嫁的一个抽屉桌和一墩榆树疙瘩。靠这双粗糙的手和手上的这门“独门绝技”,张连生在村里第一个建起了砖瓦房,三个孩子一个传承他的技艺,两个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他就是张连生,牡丹区大黄集镇岗李村村民。
一个村民,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是几十年坚信的付出。5月15日,与他交谈中得知他的说技术是学来的,更是悟出来的。
十七岁于“笙”结缘
张连生今年71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张连生的父亲撮合了一个“喇叭班”。在挣生产队工分之余,父亲带着几个邻居为当地办丧事的人家做礼仪服务,张连生13岁时父亲就带着他参与其中。那时服务费用很少,主家会在待客数量确定后再让厨师...
阅读全文 >>
在济南有这样的一个艺术团,集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以歌为章,以器乐为曲,展示着音乐与舞蹈的魅力。在“漱玉平民杯”首期“端上文化节”中,泉韵腾辉艺术团刘奎用笙演奏出了一曲具有山东特色的《梆韵》,一吐一吸,曲调悠扬。
“我看到了‘端上文化节’征集作品的消息之后,就立刻联系了团友们,挑选不同类型的作品上传参与。”据泉韵腾辉艺术团团长乔吉春介绍,泉韵腾辉艺术团是集声乐演唱和民乐队一体的社会组织,团员的文艺素养和演出能力在全市范围内都是很不错的。“我们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演出,例如配合济南市文化馆开展文化下乡演出,在春节等节日里参与文艺汇演等。”乔吉春表示,他们通过多次的演出,积攒了很多舞台经验,每一次演出团队成员都认真对待。
“我们团队排演过很多节目,可以根据活动要求进行改编或创作,我们也会提前组织、准备、排练。”乔吉春说道,在一...
阅读全文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中描写宴请宾客的场景传颂至今,已有两千余年,而笙这一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也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笙不仅仅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乐器,更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智慧。时代在发展,笙也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笙音’也应该变化。笙是历久弥新的乐器。”笙制作家赵宏亮吹笙、做笙、爱笙,是“赵家笙”第三代传人,继承祖辈制作技艺的同时,对笙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让这件古老乐器在现代乐队中焕发新声。
沿用祖辈制作工艺
清朝末年,河北涿州南寺村一赵姓男孩跟随村边清圣寺的乐队学习吹笙、修笙,因讨住持喜欢而赐名赵东笙。久而久之,赵东笙学会了一门做笙的好手艺,并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赵伯纯。新中国成立后,赵伯纯在北京民族乐器厂工作,主要从事键笙、加键唢呐等乐器的改革。退休后,赵伯纯回到南寺...
阅读全文 >>
看惯了时尚杂志、潮流大牌,今天带你看点不一样的。这是来自清朝,风靡全球的二十一乐队。你一定没想到这个清朝乐队曾C位出道,引领时尚。光是民乐演奏彩绘就已远销海内外。
彩绘中国传统乐器演奏——21帧,18世纪清末外销画
内含水彩画插图21帧,题材内容为演奏戏曲传统乐器:古琴、腰鼓、铜钹、喇叭、吹箫、云锣 / 十面锣、扬琴、铓筒、小鼓、乳钹、弦琴、木鱼、唢呐、手鼓、点鼓、二胡、笙、手锣、阮、大鼓、竹板。这些水彩画大约绘制于18世纪。
古琴
古琴,弹拨乐器,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花鼓
花鼓,又称双条鼓,起源于安徽凤阳,流行于明清时期,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铜钹
钹,属打...
阅读全文 >>
说起汉代的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艺术表演形式非常广泛;这一点在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得了充分的证明;这里展现的乐器,是史书上没有直观表现出来的;已基本上涉及到了音乐所能涉及的艺术表现领域;专家发现,汉代时期的古乐器基本上都留传至今;然而有一种今天人们非常熟悉的乐器却没有保存下来,衰亡于南北朝时期;它是什么呢?汉代时期的音乐盛况又是什么样子?下面我们来看看!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音乐是当时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山东出土的画像石上,刻有许多"乐舞图"、"宴饮图",通过它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娱乐气氛有多欢快;汉朝的乐器有很多种,有一些我们今天还很熟悉;比如琴,它是画像石的乐舞图中最为常见的乐器;据《风俗通义·声音》记载,汉代琴四尺五寸,七根弦;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从...
阅读全文 >>
在郧阳区,有一位民间艺人,痴迷吹唢呐、笙和“打火炮”(锣鼓镲钹等乐器俗称火炮,打火炮就是打这些乐器),生活也因此丰富多彩,他就是周宗阳。记者日前采访周宗阳发现,因为喜欢民间吹打乐器,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从少年时开始爱上唢呐
今年43岁的周宗阳出生于郧阳区五峰乡小石沟村,家族中祖孙三代都喜欢郧阳民间吹打乐。爷爷周克顺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唢呐手,从小耳濡目染,古朴凝重、粗犷豪放的吹打乐给少年时代的周宗阳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每逢村里要办红白喜事,爷爷便邀约唢呐锣鼓班前去“打火炮”。童年的周宗阳会随爷爷及锣鼓班赶去看热闹,时常会摸摸唢呐,看看锣鼓,他爱不释手,总是感到好奇,时常惊叹于那悠扬而高昂的唢呐声是如何吹出来的。渐渐地,他爱上了吹唢呐和“打火炮”。尽管喜欢,他却没时间去系统地学,直到从原郧阳地区财校毕业后,他也仅仅是跟着爷爷和...
阅读全文 >>
阳春三月,又一国家级盛会将绽放郑州。20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将于3月21日至24日在郑州市举办。
在郑州市共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都有哪些吗?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爱好,带给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在郑州新密洧水河畔有一座超化古寺,至今仍保留着拥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上古遗风“超化吹歌”。
古代“交响乐”,神奇!
作为郑州六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超化吹歌”是其中唯一一项音乐演奏技艺。
超化吹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箫,再加上打击乐韵鼓、大铙、手钗、锣、钹、编钟、云锣等,是我国重要的古代交响器乐演奏形式。
引人瞩目的是,吹歌队里有支保留了300余年的铜管,其音质优美,清脆洪亮,在同类乐器中实属罕见。管子上粗下细,苇哨发音。别看是一根简单...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