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内首张小闷笛器乐曲VCD专辑。
云南土地辽阔、民族众多,堪称一座民族乐器蕴藏无比丰富的艺术宝库。彝族小闷笛则是这座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其形状仅有一支香烟大小,原为楚雄、大理彝族群众中长期流行的双簧类吹管乐器,其形成年代已不可考。
1980年起就开始发掘研究小闷笛这种云南彝族特有的少数民族乐器,同年,并将它推向全国。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发现了小闷笛的长处,同时也发现一些短处。从1982年开始,着手于小闷笛的改良工作,不但拓宽了它的音域,还增强了它发音的稳定性并融入了管乐演奏的技巧,创作出一批用小闷笛演奏的器乐曲。除此之外,还发掘改良了哔噜、芦管等多种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并将它们介绍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为增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添加了几朵奇葩。
这张名为《闷笛欢歌》...
阅读全文 >>
1982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管乐器厂支持和帮助下,对小闷笛进行了改革探索,先后制成了五孔(前四后一)小闷笛(音域g1—e3)和加键七孔( 前六后一)小闷笛(音域f1—f3)。
加键七孔小闷笛,增加了两个按键,解决了单手演奏手指不够用的困难,在管身下部增开了一个笛膜孔,提高了低音的雄壮度,哨与管身之间增加了调音管,并在管尾设置了辅助持笛的笛勾。改革闷笛既保持了民间闷笛的音色、音量、 传统的单手持笛演奏方法和闷、放、扇、合的演奏技巧,又保证了音准、使音域扩大到两个八度,并能转调,使之成为富有彝族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在1982年云南省首届“聂耳音乐周”民族器乐演奏会上,用加键七孔闷笛演奏了李汉杰编创的独奏曲《秋收的喜悦》收到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1986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又改革制成八孔小闷笛。管身用凤...
阅读全文 >>
小闷笛是楚雄彝族人民的一种民族乐器。它是用竹管制成。小闷笛长约三寸,宛如小指般粗细,音孔共有四个,前方三孔,后方一孔。吹奏乐时靠口中气流控制音阶和音量,并以放开不同音孔和基手掌的蒙放来改变音调和音色。
彝族人民特别喜欢在阳春三月吹奏闷笛,以便在欢畅的乐声中开始春播生产。届时,山林间百花争艳,田野里笛声飞扬。
闷笛常与竹笛、三弦和木叶等乐器组合在一起进行合奏,还经常为歌唱伴奏,出现在彝家唱山歌、对调子的场合里。在彝族青年男女恋爱和“打 歌”时,小闷笛是形影不离的“红娘”。它由男性演奏,小伙子就是用闷笛来约会心爱的姑娘的。
在恋爱生活中,男青年用笛声向自己的情侣倾吐内心的隐秘,抒发纯真的爱慕之情, 许多美满婚姻就是伴随着笛声缔结的。民间艺人常把要表达的词意用小闷笛描述出来,把情感溶于吹奏的乐曲之中,所以在许多不便用...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