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闷笛,俗称皮哨子,是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耶哈鲁或奔麦黑的里。彝语“奔麦黑”为虫壳,“的里”为笛,意即虫壳作簧哨的笛子。
演奏小闷笛时,管身竖置。口含管首上端虫哨,运用适中气息吹奏。
四孔者:单手持笛并按放音孔,民间艺人多用左手持笛按孔,专业歌舞团乐手多用右手持笛按孔,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正面三孔,拇指按背孔,用另一手掌辅以闷、放、扇、合等动作,控制和调节音色、音量变化。
七孔者:双手持笛按孔,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正面下三孔,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正面上三孔、拇指按背孔,音准、音域较四孔闷笛为好,但不能发挥闷、放、扇、合等技巧。
管身的长短或粗细、管哨的大小或软硬、口含管哨的深浅、唇齿的位置和用气力度的变化等,都可控制或影响闷笛发音的高低。除民间传统演技“喷吹”外,还可借鉴吸收花舌、单吐、...
阅读全文 >>
小闷笛,俗称皮哨子,是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耶哈鲁或奔麦黑的里。彝语“奔麦黑”为虫壳,“的里”为笛,意即虫壳作簧哨的笛子。
民间的传统小闷笛,由管身和管哨组成。管身竹制,一般多采用当地生长的笔管粗细的凤尾竹或苦竹梢制作,也有使用芦苇或膺翅羽管制作的。
管身上下通透,管长7厘米~15厘米,下口内径0.7~0.9厘米。管身上开有三、四或七个圆形按音孔,其中皆有一个背孔。
民间最为流行的四孔小闷笛,常用管长7厘米、内径0.7厘米的细竹管制成,正面所开的三个音孔,孔距均为1厘米,背孔开在第二、三两孔之间。管身上端管口内,插有一个双簧哨子。管哨用虫茧制作,外形呈蛇头状,哨长1.5厘米,以采用亚热带地区河谷地带橄榄树或野蒿树上结的一种蓑蛾囊(虫茧)为佳,经过压、烤、磨等工艺而制成。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