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三弦琴概览

三弦琴

三弦琴,共张三根弦,故名“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亦传入琉球、日本等地。在昆曲、淮海戏、大弦子戏等戏曲与单弦、大鼓、三弦书等曲艺中为主奏乐器,亦用于京剧的“三大件”、江南丝竹的“八大件”、广东音乐的“五架头”、南管的上四管。

由于其独特音色,在民族乐团中有重要的地位。有大量由戏曲伴奏音乐和古琴曲移植的合奏曲,却缺乏专为发挥三弦特色之独奏曲

三弦起源何时尚无定论,据传源自秦汉时期的弦鼗,而“三弦”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但文中未详细记述“三弦”形制。

三弦兴盛于元代,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明代杨慎认为“今次三弦,始于元时”,而清代毛其龄认为“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随着四川广元南宋墓伎乐石雕和河南焦作金墓三弦乐俑的出土,可知三弦早于元代就已出现。

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三弦称为大三弦、大鼓三弦、京三弦,一般长122厘米,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三弦称为小三弦、曲弦、南三弦、南弦子,一般长95厘米。

1920年代出现加弦三弦,并未普及。2000年代末,王振先改良加弦三弦,并编写相关文章。

自福建传至琉球演变成三线,至日本成为三味线。

  • 拼音:sān xián qín
  • 类型:弹拨乐器
  • 外文名:Sanxian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