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日的到来,气温骤降,空气变得干燥,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对许多物品,特别是那些由天然材料制成的艺术品和乐器产生了影响。埙,作为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其保养在冬季尤为重要。正确的保养方法不仅可以延长埙的使用寿命,还能保证它在演奏时能够发出最纯正、最美的声音。
埙通常是由陶土烧制而成,内部空间的设计决定了它的音质。由于埙是多孔的陶瓷结构,在潮湿或极端干燥的环境中都可能受到影响。冬季室内加热设备的使用会导致空气湿度显著降低,这对埙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容易因干燥而产生裂纹或变形。因此,保持适当的湿度对于埙的保养至关重要。
为了防止埙因为干燥而受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周围环境的湿度。例如,可以在埙存放的地方放置一杯水或者使用加湿器。同时,避免将埙直接暴露在热源附近,如暖气片或火炉旁,以防止温度骤变引起埙体开裂。...
阅读全文 >>
2022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棠湖埙谱译注》,近日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对我国第一部埙乐谱《棠湖埙谱》的首次系统整理与校译。
埙是中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河姆渡遗址曾出土一枚单孔卵形陶埙;商代出现五孔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六孔埙,此后,作为八音之一,埙成为宫廷雅乐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埙乐传流不广,直到清末的吴浔源才撰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埙乐谱《棠湖埙谱》,为后世埙谱确立了规范,方便了演奏。
《棠湖埙谱》追溯了六孔古埙的历史,讨论了黄钟埙和大吕埙的形制及演奏方法,为后世复现古埙提供了重要参考;还讨论了律吕和工尺谱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并结合减字谱,独创了一套记谱法,然后以之改编《寄生草》《懒画眉》《相思曲》等7首曲谱,有利于埙的学习、流传及研究。
《棠湖埙谱译注》是对《棠湖埙谱》首次系统全面的注...
阅读全文 >>
逅浪漫陶埙,慢品非遗文化。埙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迄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陶埙演奏技艺项目被列为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陶埙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赵军正在专心制作陶埙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陶埙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赵军1997年便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从事陶埙制作,多年来精心研究陶埙制作工艺。赵军利用白鹿原独特的土质条件,采用原始工具和纯手工制作的方法,继承了传统的烧制工艺,制作出形状各异,以调式为主的陶埙,使古乐器焕发生机,被誉为“白鹿原上制埙人”。
赵军制作的陶埙外形美观实用、便于演奏,音色独特、坚实。他制作的陶埙具有淳厚的品质和个性的神韵,表现出朴素自然、粗犷豪放、意境深远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也曾荣获多项大奖。
...
阅读全文 >>
声音悠远缠绵、醇厚似浓酒,独占古代乐器“八音”中的土,它是距今已有七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埙。而在我们德州市宁津县就有一位制埙人——朴树棠,他是棠湖埙制作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天我们就来到了朴树棠的工作室,一起来感受埙这种“土”乐器的独特魅力。
吴浔源,字庐帆、号棠湖,是宁津县津城街道王庄人。他编写的《棠湖埙谱》中绘有埙图,标明了指法,阐述了吹奏方法,记写了《北寄生草》《新梁州序》等乐曲。靠着书中的记载与自己的摸索,朴树棠逐渐掌握了埙的制作方法,其过程大致分为制坯、烧制、调音3道工序。其中,第一步的制坯关系到整个埙体的定形定音,尤为重要。
埙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次调音,这也是制埙工序中最耗费功夫的阶段,所以制埙人不仅要懂得陶艺还要精通乐理。埙坯做好后,就进入打孔、初调音阶段。只见朴树棠拿出工具,开始根据手型在埙坯上打孔...
阅读全文 >>
“一声埙乐一声叹,一曲未罢人断肠”
古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约有七千年的历史,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为保护和传承古埙演奏技艺,由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授权设立的非遗古埙传习推广机构“埙乐坊”6月12日正式开班授课,并同时在厦门市鸿山书院举行揭牌仪式。
埙乐坊是由福建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授权设立的非遗古埙传习推广机构,由省级非遗古埙代表性传承人亲自筹建,通过陶土乐器教学、展示、研讨、游学等形式传承以古埙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埙乐坊的设立将聚集社会各界热爱并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认识,为推进中华古埙的保护传承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首个埙乐坊落户于风光秀丽文化气息浓厚的厦门市鸿山书院。
活动现场,福建省级非遗项目古埙代表性传承人赵亮和鸿山书院院长黄宏华共同揭牌。
...
阅读全文 >>
立夏时节,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沙村。国内制埙名家李蕴林在工作室的后花园,修剪刚刚栽植的苦水玫瑰。“过段时间在这里修个小亭子,夏天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在亭子里吹奏埙了……”
“国内制埙名家”要来驻村?还要在村里建起工作室,长久住下来?还要免费给村里的孩子做艺术培训?
消息一出,在村里掀起不小波澜。
在村民半信半疑中,驻村第一书记刘巍带着李蕴林推开位于文化广场旁边闲置的空院子,谋划工作室布局。
“窗户边作为工作台,等装修好了,把制埙工具都搬来,到时候就可以吸引游客来这里,体验制埙过程。”李蕴林说。
“李老师艺术工作室装饰要精心做好,为鸣沙村打造‘旅游民宿村’做民宿样板呢。”刘巍说。
今年,鸣沙村驻村工作队推行“艺术家驻村行动”,由村党支部向“艺术大咖”发出邀请,为其提供生活补助、筹建工作室、住宿安排等保障措施,“艺术...
阅读全文 >>
朴树棠潜心研究、传承棠湖埙制作技艺——埙声悠悠传古韵
形态多样的埙
在陶坯上雕刻古代纹饰
朴树棠检查埙的品相
体形“大如鹅卵、小如鸡子”,声音悠远缠绵、如泣如诉。它是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埙。
“我国古代乐器统称‘八音’,依不同材料区分,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埙就是‘八音’中的‘土’。”4月25日,记者在宁津县职业中专见到了朴树棠,提到埙,他侃侃而谈,“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它抱朴守拙、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机缘巧合扎根宁津
今年60岁的朴树棠是吉林省梅河口市人,出身陶艺世家。现任德州学院音乐学...
阅读全文 >>
古装剧里不论男女老少都特别有才华,不是会舞文弄墨,就是会弹琴跳舞,更重要的是长得都很好看。古装剧里出现的乐器有很多,其中最小巧最方便携带的一个乐器就是埙了,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古装剧中吹埙的女子有哪些吧。
《大唐荣耀》中景甜扮演沈珍珠,珍珠不仅是个容貌出众的女子,同时才艺也很出众,此时的她,手里拿着一只挂着精美饰物的埙,悠悠的吹奏着,虽然画面看起来很美好,但是珍珠穿着一袭白色襦裙的造型加上一脸苍白的样子,让人看了十分的心疼。
《大汉贤后卫子夫》中王珞丹扮演卫子夫,本身王珞丹的脸蛋是很小巧的,不知道为什么她梳了这种中分发型之后,反而给人一种脸大的感觉,还不如换一种清爽一点的发型呢。加上画面磨皮过度,将脸上的妆容都磨没了,脸蛋看起来十分素雅,与一身华丽的装扮形成反差。
《陆小凤传奇之凤舞九天》中范文芳扮演沙曼...
阅读全文 >>
体形“大如鹅卵、小如鸡子”,声音悠远缠绵、如泣如诉。它是距今已有七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埙。
“我国古代乐器统称‘八音’,依不同材料区分,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埙就是‘八音’中的‘土’。”4月25日,记者在宁津县职业中专见到了朴树棠,提到埙,他侃侃而谈,“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它抱朴守拙、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机缘巧合扎根宁津
1962年出生的朴树棠是吉林省梅河口市人,陶艺世家。现任天津雕塑学院教授、宁津县职业中专陶瓷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授。“我最早来德州是受梁子黑陶的邀约,机缘巧合下来到宁津,接触并喜欢上了埙这种乐器,于是在宁津扎...
阅读全文 >>
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汉川市华师一附中福星学校埙吹奏班开班,这是该校全面推行体艺“2+1+1”着力践行五育融合以来,又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新的艺术大门。
埙是闭口吹奏乐器,以陶制最为常见,亦称“陶埙”。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上课前,该校郭佳欣副校长、文华勇主任和孔云书记在课程开始前致辞,让同学们明白了此次埙吹奏学习的重要意义。接着,李梦蕾老师通过视频让学生熟悉埙陶、熟悉乐谱。随后,李老师教学生吹埙,埙乐悠扬,窗外透进屡屡光芒,与师生共同构成一幅春日美丽的画卷。
学习一项艺术,不仅是一次新世界的探索,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悠扬的埙乐,展示着该校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