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埙资讯

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4月12日,汉川市华师一附中福星学校埙吹奏班开班,这是该校全面推行体艺“2+1+1”着力践行五育融合以来,又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新的艺术大门。 埙是闭口吹奏乐器,以陶制最为常见,亦称“陶埙”。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上课前,该校郭佳欣副校长、文华勇主任和孔云书记在课程开始前致辞,让同学们明白了此次埙吹奏学习的重要意义。接着,李梦蕾老师通过视频让学生熟悉埙陶、熟悉乐谱。随后,李老师教学生吹埙,埙乐悠扬,窗外透进屡屡光芒,与师生共同构成一幅春日美丽的画卷。 学习一项艺术,不仅是一次新世界的探索,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悠扬的埙乐,展示着该校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
阅读全文 >>
三眼土洞箫,2017年6月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文山地方县志》记载:三眼土洞箫,即“三孔陶埙”,吹孔气鸣乐器,为文山县追栗街大兴寨彝族特有乐器。彝语称之为“底劳”。和流传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埙同属一类,是古老的吹奏乐器。 据彝族老艺人张朝标讲述,传说一个彝族小伙在山上放牛无聊时随意挖了点潮湿的泥土捏成土洞箫。古时彝家人做完农活后要吹会儿三眼土洞箫,累了一天听听优美动听的声音后特别解乏。从此,三眼土洞箫便成了彝家人心爱的乐器。每年开春时节,彝家人的田边地头便会响起悦耳动听的土洞箫声。 三眼土洞箫用当地黏性较好的灰白土、棕红土、或黄土和水成泥,捏制成“腰粗、底平、嘴尖”的鸭梨状土坯,顶端开一吹孔,腔体中部各开三个音孔,在荫处晾晒而成。该乐器外形与古乐器埙相似。 埙是我国古代重...
阅读全文 >>
怀来县自2009年以来,先后已有十四项民俗和传统技艺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称号。 这些非遗文化直观地反映了怀来地区的发展过程,是了解怀来地区传统文化的一大重要途径,也具有经济、科学、社会方面的价值。 中国传统乐器——埙,声音幽深、缠绵、醇厚似浓酒。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独占中国古代“八音”之中的“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属腔体发音类乐器。 埙以其简单的形制和特有的“土”声,被人们称之为最接近人性的乐器。 怀来,传承非遗之音,传递乡土美好 怀来,有一位制埙人,名叫张科举,他是张家口市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陶埙这种乐器,需要取粘性好、无杂质的黄土,怀来的乡土刚好是他得天独厚的取材之地。 张科举对埙情有独钟,十几年如一日精研手工技法...
阅读全文 >>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做好课后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咸阳市渭城区风轮初级中学立足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校依据“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开设了曲艺、舞蹈、埙、硬笔书法、足球、篮球、射箭、射击、乒乓球、英语观影、自由搏击等多个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同学们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积极加入各个社团小组。 射箭社团是学校特色社团之一,也是为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个性化发展的,射箭主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稳定性,教练是先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能力,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质训练,进而把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射箭训练内容上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和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射箭技术动作,通过学习的程度以后可以参加...
阅读全文 >>
2017年9月,永田陶埙列入区级非遗,加入洛带非遗大家庭。埙同壎(xūn)。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上尖下平,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埙[xūn] 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产生于史前时代,目前出土的年代最久远的一枚埙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枚陶埙,距今约6700年。 传闻埙起源于远古先民狩猎用的石流星(一种中空的泥、石块),狩猎投掷时产生哨音,以此惊惧野兽使其掉入挖好的陷阱,他们发现了边棱效应产生声音的特性而发明了埙。 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确认,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只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阅读全文 >>
中国古代的传统乐器,如同隐藏在国人基因里的记忆,一旦唤醒,便有摧枯拉朽的神奇魔力。 近些年,无论是影视剧里的古风气韵,还是国乐出圈的另类新潮,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让我们对中国传统乐器,有了更多新的认知。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热爱传统音乐,因为他们深知,即刻满足所分泌的“多巴胺”只能获得暂时的快乐,而那些拥有深厚底蕴的传统音乐,却能通过旋律,抚慰听者内心的焦虑,带来真正的喜悦。 如何带领观众触碰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处,感受延绵千年的文脉律动总是颇具挑战,而这,也是民乐大师张维良一直坚持做的事。 笛箫大师张维良 张维良,笛箫演奏家、作曲家。 1957年生于苏州,8岁学笛。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国际乐坛上重要的中国笛箫音乐文化符号人物之一。 ...
阅读全文 >>
西安长安区兴教寺旁的兴教寺村,少陵原高高的黄土坎下有个陶埙作坊,一对80后夫妻在这里已做了11年陶埙,这对80后夫妻在他们的陶埙作坊建了一个小花园,小花园里有凉亭,假山,种着各种花草和果树,干活累了,他们就在凉亭里吹吹埙,动听的埙音在陶埙作坊里回荡,夫妻俩沉浸在古老的音色里,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陶埙作坊的男主人叫田懿,今年37岁,女主人叫牛国清,今年33岁,刚开始做陶埙的时候都不会吹埙,慢慢的他们学会了吹埙,演奏埙的水平越来越高,还常去参加表演。他们说,放下手中的活,吹一曲,心情特别美。 田懿和牛国清是结婚那年开始做埙的,姑娘、小伙的时候各自去外面打工,结婚后,他们觉得不能靠打工生活了,得想法在家门口做点事,他们选择了做埙这一冷门生意。2009年第一窑,他们烧的是工艺埙,但工艺埙价格低,根本挣不到钱,于是他们决定...
阅读全文 >>
秦地古乐,吹土为声。虽其貌不扬,但其苍劲悠扬之声,通山河汇流水,沁人心脾,萦绕整个长安城。“‘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的音色幽深、延绵,就像它七千多年的历史一般。我研究做埙半辈子,把祖辈们的慢工手艺活学精学细,这是传;教儿子、带徒弟,让更多人知道埙,把埙带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承。”制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姬庆丰说。 日前,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临潼区斜口街办枣园村,在姬庆丰的陶埙工作室,随着这位制埙行家一同走进了史前乐器埙的前世今生。 用时间打磨出来的精细活 相传埙起源于远古一种叫作“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用绳子系上一颗石头或者泥球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空,抡起来一兜风便能发出声音,人们觉得有趣,就拿来吹。久而久之,这种“石流星”慢慢就演变成了单纯的乐器埙,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最初的埙是用石头和骨头制...
阅读全文 >>
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的嗓子,有的人的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的嗓子却只能唱低音。这里有一种看不到的规律在里边,什么样的嗓子唱什么样的歌,是不能乱来的。 那么,中国的民族乐器,都有着怎样的性格? 悲剧性格:二胡和马头琴 中国的乐器很多,但大多都是悲剧性格。比如二胡,就是一种很悲剧性的乐器,所以瞎子阿炳才会用它来演奏他内心的凄苦。 想象一下,阿炳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在江南细雨里慢慢走着。巷子细细长长,石板路面一块一块都给雨水打得一片湿亮。 提及悲剧性格,马头琴也是这样,而且往往拉马头琴的人还在那里调着琴弦,那悲剧的味道就出来了,它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 马头琴也能演奏节奏快的曲子,但这不是马头琴的本色,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效果。 最“没有性格”:古...
阅读全文 >>
中国素称“礼乐之邦”,有着漫长的器乐历史和悠久的音乐文化。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来自远古时代的乐器在历史演变中得以保留,如鼓、阮、埙等,依然向大家传递来自遥远历史的天籁清音,呈示丝竹之音的古乐器风采。 鼓:从提振士气的战鼓到乐器“八音”之首 《国乐大典》上,青年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表演的传统鼓乐《中华英雄》,用我国传统大鼓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鼓是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一种打击乐器,从如今发现出土的陶鼓来看,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但是,最初的鼓并不是作为一种乐器使用。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将鼓尊奉为一种能够通天的神器,用在祭祖、祭神的活动中。鼓在战场上被应用的历史,也比它作为乐器的历史要悠久。古代两军作战中,都要擂鼓助威,鼓舞斗志,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相传,黄帝讨伐征战蚩尤九战不胜,后来九天玄女为皇帝想办法,她下令...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 · 百度百科
  • · 搜狗百科
  • · 维基百科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