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彝族唢呐资讯

生活在昌宁县珠街乡子堂村的彝族唢呐手张正强是“吹打世家”,凭着自己对唢呐的执着和热爱,将祖辈流传下来手艺发扬光大,用自己娴熟的唢呐技艺,服务乡民,传播技艺,给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为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居住在黑惠江畔的珠街彝族人民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在红白喜事、建房、祭祀、火把节等民间活动中,还继承和流传着吹唢呐的习俗。张正强说:“唢呐有着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祖祖辈辈离不了唢呐,只要有红白二事,唢呐必须要响,唢呐不响就不像办事。” 唢呐演奏在昌宁被称为“吹打”,表演唢呐的艺人被称为“吹打师傅”。目前流传在珠街乡的唢呐曲调还保留着三四百首,内容主要分为喜调和忧调两类。在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渲染场景气氛。今年60岁的张正强是珠...
阅读全文 >>
生活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乡子堂村“吹打世家”的彝族唢呐手张正强,凭着自己对唢呐的执着和热爱,将祖辈流传下来手艺发扬光大,用自己娴熟的唢呐技艺,服务乡民,传播技艺,为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唢呐演奏在昌宁被称呼为“吹打”,表演唢呐的艺人被称为“吹打师傅”。目前流传在珠街乡的唢呐曲调还保留着三四百首,内容主要分为喜调和忧调两类。在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调子,通过吹奏唢呐来抒发情感、渲染场景气氛,烘托欢乐喜庆或悲愁忧伤的气氛。今年60岁的张正强是珠街彝族唢呐乐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17岁开始接触唢呐至今已有40多年,是当地有名的“吹打师傅”。 在张正强40多年的“吹打”生涯中,他不仅延续传承了先辈的技艺,并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成立了珠街彝族唢呐队,独创了一门多人“联手奏”的...
阅读全文 >>
在滇西毗邻缅甸的被称为“秘境临沧”的边境线上,连绵起伏的山峦下,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坐落着一个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彝族小村落。小时候,看着中国地图,我总会与兄弟姐妹开玩笑说,世界上最小的地方在中国,中国最小的地方在云南,云南最小的地方在临沧市凤庆县,凤庆县最小的地方就是腰街彝族乡。尽管故乡如此之小,但在这里生活的点滴,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而在纷繁的回忆中,总会有唢呐的身影。过去每逢村子里办婚事与丧事,都会响起声声唢呐,一喜一悲,调子就从小、中、大的铜质唢呐中吹出。 婚礼中的唢呐声 结婚,在彝族人的观念里是传宗接代的大事儿。每逢婚嫁,办喜事儿的人家都必带上烟酒、糖果,很正式地去邀请吹唢呐的艺人。因为吹唢呐是力气活,婚礼当天需要吹奏一整天,所以,一般需要两位艺人搭档,交替吹奏。 记忆里,新娘的嫁妆都是红色的,红红...
阅读全文 >>
彝族唢呐,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形制较古朴,比普通铜碗唢呐长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 唢呐盘,地方汉语也叫唢呐盘盘。也用木头做成,主要取材于梧桐树。选材时不能选树太粗,也不能选树太细,要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唢呐盘的大小来选树材的大小。取材的时间也要选在冬天,也要把梧桐树放在家里阴干之后才能制做。唢呐盘象个喇叭,实际上它就是唢呐的扩音器,盘口(下面)宽大,盘头(上面) 窄小,盘头上的孔要刚好能套住唢呐杆的下部1寸左右,并且不会往下掉,也不能松动。要想松动或把唢呐盘与唢呐杆分离开,只有把唢呐杆往下压,或者把唢呐盘往上提。唢呐盘体厚一般约为0.5厘米。唢呐的外壳上部要起一圈宽1寸左右的浅坎,中部要起一圈宽约0.8厘米左右、高约0.5厘米左右的圆背型盘腰。唢呐盘的...
阅读全文 >>
彝族唢呐,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形制较古朴,比普通铜碗唢呐长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 以彝族地区常用的唢呐为例,彝族唢呐大师们历来使用的唢呐几乎全部用木头做成,唢呐杆主要取材于漆树,选材时不能选老漆树,一定有选刚长一两岁并且长得很直的嫩漆树,取材的时间要选在冬天,用老百姓的话说,时间要定在树木下水之后(秋后),上水之前(春前),只有这段时间选用的木材不容易裂口和变形。把选中的嫩漆树砍回家之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其慢慢地干透。然后将其取来去掉树皮,用刀或其它利器将其刮光滑,具体要求是整个棍体要圆,上头稍细,下头稍粗,刮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后再按自己需要的型号和规格、尺码截成半成品,此时,可以钻孔了。钻孔先钻通气孔,通气孔要由下往上钻。由于没有现代化的钻...
阅读全文 >>
彝族唢呐,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形制较古朴,比普通铜碗唢呐长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 彝族唢呐所谓的小管,也是相对唢呐的大管而言。它是由长约2厘米的细小竹管做成,小管选的竹管要比大管选用的竹管更细其下部要插进大管的上部,其上部再接哨筒。小管用的竹管也要直要干,与大管的结合也要紧,也不能松动,更不能漏气。 小管在唢呐部件中的作用主要是声音传输孔从小到大地递进。让哨筒传出的声音通过自己,传给大管。没有小管作中介,哨筒就因细小而无法有机地和大管衔接在一起,大管也无法把哨筒传出的声音接过来再传送给唢呐杆。因此,小管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
阅读全文 >>
彝族唢呐,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形制较古朴,比普通铜碗唢呐长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 为了在吹奏唢呐时省力和省气,让气更多地灌进哨子里吹响哨子,必须在小管与鸭毛筒结合部放上一个堵气盘。堵气盘多由很薄的木板制作,也有用骨片或牛角制成的,但很少。一般为圆形,其直径在1寸左右。堵气盘正中央要钻一个小孔,孔的大小要正好能插入鸭毛筒,可以稍有宽余,但不能大余小管上部的外直径。否则,堵气盘就会往小管下面滑,失去堵气盘的堵气作用。 吹唢呐需要不断地用气,一晚不停地吹,时间长了,人的双唇会疲倦、麻木并无法闭合而把气强行吹入哨子中,此时,堵气盘就能弥补双唇疲倦之不足,将嘴唇闭合不好而漏气的地方堵住,让人口中有限的气都能通过哨子吹入唢呐之中,这样,既不浪费呼出...
阅读全文 >>
彝族唢呐,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形制较古朴,比普通铜碗唢呐长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 彝族唢呐的哨筒,一般也叫鸭毛筒。之所以叫做鸭毛筒,是因为哨筒选材于鸭子翅膀上最硬且又粗又光滑的羽毛杆,之所以选用它,是因为它的质量比鸡毛好,不仅硬和光滑,而且其杆内的孔畅通、光滑,通气好。要求上下一样粗,长短在1 寸左右,一般的唢呐匠都要有备用的鸭毛筒,少则1、2棵,多则3、5棵不等。鸭毛筒的下部要插入小管上部的孔内,其上部要套上哨子。鸭毛筒的粗细一般要与小管的上孔相宜,粗了插不进去,细了则松动、摇晃,一旦如此,就要在小管的上孔口垫进一小节草或其它东西,否则,吹奏既不方便,又影响吹奏效果。 唢呐的哨筒,主要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它将哨子中发出的声音通过自己,...
阅读全文 >>
彝族唢呐,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形制较古朴,比普通铜碗唢呐长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 唢呐的哨子,主要由大麦的桔杆制成。在每年4、5月份大麦正要抽穗的时候,看准两、三丛长势比较好的麦苗,连根拔起带回家后, 放置在房前屋后的房檐下使其阴干,然后再收到家里,每株只能选用中间的1节最多两节,每节中的两头必须去掉,只能用其中间长约3寸左右部分。大麦桔杆皮要不厚不薄,假如不光滑、不柔软、色泽白净反而发黑或有黑斑点就不能用。选好之后,再用剪刀剪成每截约0.5厘米长,然后把它们,放置在小盒子里,这样随时都可以取来作哨子用了。用的时候要先把哨子放在嘴里滋润,再用牙齿轻轻地咬一下,然后再将其套在鸭毛筒上并用细线打个活套扎在哨子与鸭毛筒结合部的中间位置,松紧适中。唢呐的每...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