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轧筝概览

轧筝

轧筝(拼音:zhá zhēng),南方又称作轧琴,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先驱的后代,属筑族乐器。自唐代出现其专称之后,广泛应用于宫廷、民间。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其形制和演奏形态以及称谓都有变化。就形制说来,可分为比较长大和比较短小的两种,弦数在7弦至13弦之间;演奏形态则有坐奏和行奏(立奏)两种。

另外,轧筝传至朝鲜半岛后,逐渐演变为牙筝,进而融入韩文化。传至琉球后则演变成提筝。

现代流行的轧筝类乐器,在河北用于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名轧琴或轧筝琴。其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作,张弦10根,弦下设柱,柱用枣木制,按五声音阶定弦;用高粱秆刮去表皮,擦松香末擦奏,其音色轻柔动听。

近年莆田地区的音乐工作者对文枕琴进行改革,以钢丝为弦,张弦11~16根,用马尾弓擦奏。在演奏指法上吸取了二胡、筝、琵琶的技巧,擦弦与弹弦并举,丰富了轧筝的表现力。在广西称为七弦琴或瓦琴,7弦7柱,其琴身用半圆形桐木挖空,贴一底板,在凸面上按弦擦奏。近年音乐工作者试制不同音区不同规格的七弦琴,以合奏形式演出。有的将7弦增至16弦,将乐器平置于桌上,右手持弓,左手按弦,可奏出各种滑音、泛音和装饰音。吉林延边流行的轧筝,又名“牙筝”,多用于演奏歌唱性乐曲。

  • 拼音:zhá zhēng
  • 分类:弦鸣乐器
  • 流行地区:河北、河南、福建、广西、吉林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