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口弦”是羌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劳作歇气时,羌族妇女边歇边搓麻绳中发明的一种民间乐器。用当地的7月竹制成,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羌族原始生活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目前能娴熟制作、演奏这种乐器的人已屈指可数,老一辈中能扯口弦的人为数甚少。作为羌民族独特的乐器——口弦正面临失传的命运。
作为口弦传承人的汪青美老人从小就喜欢口弦,在其吹奏声中“浸泡”并受到母亲的亲手传教,母亲的母亲也是吹奏的一把好手,11、12岁已经能够独自吹奏曲子。每次当她听到口弦那优美的旋律,老人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爱和震撼。老人说:“小时候,寨子里无论是姑娘小媳妇,还是白发老太,几乎人手一把口弦,都会吹奏。劳动的田间地头,农闲的门前院坝,有了空闲三三两两走到一起或独自吹奏口弦。”
口弦也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小伙子往...
阅读全文 >>
如今,居住在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的傈僳族群众从服饰到各种习俗均保持着本民族原汁原味的文化。萨片麻姑作为傈僳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乐器,空灵美妙的萨片麻姑弦音从古飘扬至今。
“麻姑”为傈僳族语,意为口弦。口弦是傈僳族一种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傈僳族口弦的历史已无从可考,数百年来口弦一直以单片为主,一片口弦傈僳语称为“一帕麻姑”,三片口弦傈僳语称为“萨片麻姑”。由于萨片麻姑的制作和演奏技术要求高,不易被掌握,因此萨片麻姑只有极少数人会演奏。
麻姑分为拉弦和弹弦两种,它们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材料要选生长周期较长的金竹制作,要求竹子笔直向阳,因为这样的金竹水分少,弹性好,不易折断。把它削成长8厘米、宽0.5厘米、厚0.2厘米的竹片,将一端削成1厘米细尖,将竹片最中间留出0.2厘米宽的簧片,两边做同样宽度的镂空处理。单片麻姑可拉可弹,萨片麻姑以弹奏...
阅读全文 >>
记者在参加银川市文联于灵武市郝家桥镇举办的一次文化下乡活动时,“偶遇”在活动现场表演的马氏口弦传承人马义珍,精湛的演绎,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口弦,在宁夏深受民众喜爱,灵武郝家桥的马氏口弦,自然也在其中。2008年,马氏口弦传人马兰花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其弟马义珍也获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他们的口弦技艺,仍活跃在许多演出与活动场合。
口弦历史悠久,据考证,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诗经》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的诗句。其中的“簧”即是一种用竹或铁制成的,能横在口中演奏的乐器,和口弦是同一类器乐。
竹片弹拨出写意声音
...
阅读全文 >>